长沙市芙蓉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5 长沙市芙蓉区统计局

六、教育和科学技术

素质教育成效显著。全区共有学校31所,其中小学27所,中学4所。教职工1804人。在校学生26094人,其中小学在校生19820人,中学在校生6274人。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均连续18年保持了100%。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成为全省“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区”。

全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5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年全区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及专利13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1亿元,同比增长3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7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29%。

七、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体育事业稳步发展。群众文体活动方兴未艾。参加市“六运会”取得了团体总分和奖牌总数两个第一的历史最好成绩。共获得奖牌275.5枚,其中金牌80枚、银牌91枚、铜牌104.5枚。“牵手芙蓉”等广场文化活动成为具有芙蓉特色的文化品牌,共举办“牵手芙蓉”4场、“健康芙蓉”6场。全年共组织开展规模性的群众文体活动120多场。

医疗卫生环境进一步优化。公共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完善,年末全区医疗卫生机构259个,其中,医院9个,卫生院13个;卫生技术人员800人,其中,医生420人;卫生机构床位数460张。公共卫生体系和应急机制初步建立,创建市级卫生文明单位6个。

八、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05 年全区空气环境污染指标低于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6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8.94%,城市气化率达80%,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4.1分贝,城市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5年末常住人口为43.16万人,同比增长3.2%。户籍人口为36.41万人,同比增长1.2%。年末男女性别比为1.02:1,城市化率为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8‰。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总收入13933元,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工薪收入9424元;经营净收入862元;财产性收入411元;转移性收入3236元。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967元,增长17.7%。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407.72元。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66%。在城市居民消费分类中,食品消费占32.7%;衣着消费占 10.0%;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占6.3%;医疗保健消费占    7.9%;交通和通讯消费占11.0%;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占19.6%;杂项商品和服务消费占3.0%;居住消费占9.5%。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8434元,其中工资性收入2503元;家庭经营收入1683元;财产性收入3656元;转移性收入59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425元,增长16.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216元,增长16.3%。农村居民总支出6373元,其中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占5.3%;生活消费支出占88.5%;转移性支出占6.0%;其他类型支出占0.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71%。

社会福利、劳动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3.7%。全年新增就业人数10454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553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达1118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2010人。全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3432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0427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317人。截至2005年底,全区纳入低保累计99532人次,累计核发低保金887万元,纳入农村低保5901人次,累计核发低保金26万元。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城市社区服务设施218处,基层社区服务中心56处,敬老院供养人数为80人。全年共接收社会捐赠126万元。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GDP)、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部分数据已经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相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