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莱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4 烟台市莱州市统计局

十一、文化、卫生

文化广电事业蓬勃发展。全市设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8万册;博物馆1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拥有京剧团、吕剧团2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年内在城乡演出422场次;电影公司、剧院上映电影110场次,组织歌舞演出35场次;在“夏令广场文化活动”中,累计演出108场次;在烟台市“社区文化乐万家”活动中,教育路小区和西小区被推荐为先进单位;全年举办了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等大型文艺晚会10余场,各类书画作品展8次;在参与全国“扫黄打非”集中行动中,依法取缔音像摊点42家,收缴各类非法音像制品24300块,收缴非法出版物共16520件;在参与全国“网吧专项整治”工作中。查处违规经营网吧60家,取缔黑网吧29家,扣押电脑主机154台。

全市拥有调频广播发射台1座,发射功率1千瓦,广播人口覆盖率达100%;县市级电视台1座,编辑制作电视节目3套,电视人口覆盖率98%,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3.2万户,入户率达到85%。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36所(不包括诊所),与上年持平,床位2155张,增长3.7%,卫生技术人员2402人,增长1.1%。其中,拥有医院13所,与上年持平,医院床位1568张,增长6.2%,医院卫生技术人员1591人,增长3.3%。

十二、环境保护、城市建设

环境质量得到提高。市区建成烟尘控制区25平方米,控制覆盖率为100%;建成噪声达标区面积21平方公里;在108公里海岸上布设8个监测点位。全年市区二氧化硫日均值为0.022毫克/标立方米,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氮日均值为0.019毫克/标立方米,符合国家一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为0.065毫克/标立方米,符合国家二级标准;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地表水水质全部达到国家标准,主要河流基本满足各自功能区的要求;近岸海域水质以一类、二类海水为主,100%的测点达到近岸海域功能区要求;干线道路交通噪声年均值为68分贝,符合国家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年均值为53.1分贝。市区街道保洁面积由149万平方米增加到155万平方米,24座公厕实施定时清掏,11座公厕进行了改造和粉刷,市区公共卫生基本达到了“五净”、“四无”标准。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年内完成了建新中路、府西街等5条路段5万平方米的摊铺硬化,1158米的石坊路硬化和12个十字路口拓宽改造,云峰南路、文泉东路、文化东路、掖县东路、光州东路、东苑路等7条14.1公里的路面硬化也已基本结束,构成了新城区道路基本框架,形成了23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发展空间。完成了文昌路口、文化路口等10个路口27基路灯的改造,莱州南路南阳河至文峰办段162基434盏路灯的安装。市区燃气主管道敷设10公里、庭院管网18公里,安装户内管网3000户,开发配套了实验中学、日进公司等8家公建用户。完成了“一体化氧化沟”主体土建工程、中水回用能力2万吨土建工程,日处理5万吨沉淀池土建工程全部结束,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由原来的1吨增加到5吨,污水集中处理率83.3%。建成绿化面积3.6万平方米,栽植各类乔灌木17.9万余株,绿化覆盖率40.1%;建成集中供热面积247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90.5%。市民的居住、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整体形象有较大改观。

十三、价格

价格总体水平小幅上扬。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3.3%,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4.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5%。分类别看,对价格总水平影响最大的食品类价格比上年上升8.6%,居住上涨8.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7%,交通及通讯工具上涨0.2%,而衣着类下降3.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1.5%,烟酒及用品下降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2%。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升8.1%。

十四、劳动和社会保障

就业和再就业成效明显。年末,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岗职工6.09万人,比年初减少0.1万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945元,增长11.3%。全年共开发市场就业岗位13368个,实现市场统筹就业1024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000人,城镇失业职工再就业2467人,再就业率66.7%,其中,帮扶“4050”等困难群体再就业790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18%。

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企业967家,职工75060人。其中,新纳入城镇民营企业127个,新增参保人员5200人,净增3480人。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48514万元。其中,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征缴18799万元,完成计划103.6%;失业保险征缴2438万元,完成计划113.0%。全市工伤保险参保职工达到102856人;农村养老保险第十二轮投保人数11.3万人,累计参保26.5万人,投保率达到72%,收缴农村养老保险费2840万元;各项社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率保持100%。年检各类用人单位310家,主动监察各类用人单位410户,追缴社会保险费500多万元。年内“爱心捐助”共募集到资金700多万元,动用100万元对1827名贫困学生进行了救助;农村低保标准由过去的年人均660元提高到800元,732名散居五保老人全部纳入了农村低保范围。

十五、人口、居民生活

人口继续呈小幅下降。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全市户籍户数为27.32万户,人口85.86万人,下降0.1%。其中非农业人口15.40万人,增长3.2%。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19.4万人,增长2.1%。全年出生人口6762人,人口出生率为7.87‰,提高0.92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5.92‰,下降1.3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5‰,提高2.24个千分点(上年为负)。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5元,增长10.1%,其中工薪收入8557元,增长6.5%。人均消费性支出为6927元,增长7.6%。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179元,增长10.8%;衣着消费支出1086元,下降4.5%;家庭设备用品服务支出509元,增长0.6%;医疗保健支出400元,下降1.5%;交通通讯支出761元,增长25.6%;娱乐文教服务支出1007元,增长14.8%;居住消费支出627元,下降6.8%;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200元,下降17.0%。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5%。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6.7平方米,增长3.5%。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40元,增长14.2%,其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纯收入1907元,增长27.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24元,增长17.1%。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113元,增长22.4%;衣着消费支出204元,增长1.3%;居住消费支出342元,下降17.9%;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60元,增长64.4%;医疗保健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300元,增长87.6%;交通通讯消费支出264元,增长27.7%;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404元,增长4.9%;其它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37元,增长2.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8%。全市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7.9平方米,增长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