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莱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4 烟台市莱州市统计局

学生高考再创佳绩。全市本科首榜上线1444人,本科录取1628人,专科录取3334人,本专科录取率达84%。优生培养取得历史性突破,走在烟台市乃至全省前列。我市包揽了烟台市文理科前两名,25名文科学生进入烟台市文科前47名,占烟台市文科优生的53.2%。

基础教育不断加强。全市7所中等职业专业学校,在校生规模继续扩大,达到1.08万人,增长23%;54所普通中学在校生6.54万人,下降9.1%;142所普通小学在校生4.84万人,下降3.5%;399处幼儿园在园幼儿1.75万人,增长0.6%。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升初中升学率为100%,初中升高中段升学率为80.2%,其中初中升普通高中升学率为31.6%。

体育工作成绩显著。我市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有1名运动员在西班牙世界杯射击比赛中夺得金牌,并为中国取得1个2004雅典奥运会参赛席位。在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上我市夺得2枚金牌,被烟台市政府授予参加全国五城会贡献奖。全民健身活动得到大力开展,全市建立起863个健身指导站,成立了市武术协会,重新注册了市老年协会、信鸽协会,争取省体育局在我市新建全民健身路径两条,改善了我市群众体育硬件环境。

文化广电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有17个村级“文化大院”被烟台市命名为“模范村级文化大院”,两个村被烟台市命名为“十佳文化模范村”。全市拥有市京剧团、吕剧团2个专业艺术团体,110多家农民文艺团队,常年在城区和农村巡回演出,年演出场次近3000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全市设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各1个。莱州影院、莱州剧院等公共娱乐场所对社会开放,提高了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全市有调频广播发射台1座,发射功率1千瓦,广播人口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3.6万户,入户率达到86%。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36所(不包括诊所),其中医院13所;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169张,其中医院拥有1579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2918人,其中医生1099人,增长5.5%。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全市城区绿化投资211.7万元,重点对莱州广场、城市出入口、街头公园绿地、绿化带和掖夏路路段进行了绿化和改造,共栽植乔木7万余株,各种花灌木50余万株,草坪1.2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城区亮化投资150.5万元,组织完成了府前西街、文化东路、光州东路等路段的瀑布灯灯光建设,对莱州南路、文泉路进行了路灯改造,完成了莱州中路、掖县中路的灯光改造任务,在市区“两纵三横”五条主要道路安装了投光灯和霓虹灯,实施了高标准亮化;城区卫生投资300余万元,更新各种环卫专业车辆16台,专用垃圾桶1000余个,利用社会资金新建地下垃圾转运站29座,提高了垃圾收运处理能力,对市区149万平方米道路实行全日保洁,全年清运生活垃圾和死角垃圾6万余吨,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道桥建设投资2372.5万元,对老城区12条路段、20余万平方米的路面进行了沥青摊铺和修补,完成了莱州北路、文泉西路、永安南路路基、路面、排水设施全方位的道路改造工程,北苑桥、云峰桥主体工程已竣工,完成了光州东路人行道铺装,光安路、文昌南路道路改造硬化;住宅小区建设投资3.8亿元,艺苑小区、教育路小区、汇泉花园、开建小区、粮建小区等住宅小区完成施工面积52.9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34.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2.1万平方米。

环境保护成效显著。2003年,全市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较好的态势。空气环境质量:市区二氧化硫年均值0.026毫克/立方米,下降7.1%,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氮均值0.021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0.08毫克/立方米,下降18.37%,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降水PH年均值为6.95。水环境质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饮用水源水质标准,主要河流水质较好。近岸海域水质以三类、四类海水为主,100%的测点达到近岸海域功能区要求。声环境质量: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年均值为66.3分贝,符合国家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年均值为52.3分贝,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均与上年基本持平。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出现负增长。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户数为27.51万户,人口85.95万人,下降0.66%,其中非农业人口14.93万人,增长2.26%。市区人口达到19.0万人,增长2.2%。全市全年出生人口599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4.89‰,下降3.09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7.23‰,下降0.3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4‰。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18元,增长7.5%,其中工薪收入8235元,增长3.3%。人均消费性支出6435元,增长11.5%。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967元,增长8.3%;衣着消费支出1138元,增长6.7%,设备用品服务支出506元,增长45%;医疗保健支出406元,增长16.7%;交通通讯支出697元,增长16.8%;娱乐文教服务支出877元,下降9.0%;居住消费支出673元,增长62.2%;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171元,下降19.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5.8平方米,增长2%。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辆、摩托车37辆、影碟机46台、空调器36台、微波炉32台、电脑24台、移动电话92部。

农民生活逐步改善。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40元,增长7.4%。生活消费支出2412元,增长1.0%。其中,食品消费支出909元,下降1.5%;衣着消费支出201元,下降10.1%;居住消费支出416元,增长9.5%;家庭设备、用品支出97元,下降21.2%;医疗保健支出160元,下降4.3%;交通通讯消费支出207元,与去年持平;文教娱乐用品支出385元,增长32.7%;其它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36元,下降50.8%。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7.7平方米,增长3.4%。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2辆、摩托车63辆、影碟机4台、空调机4台、微波炉1台、家用计算机2台、移动电话26部。

社会福利和救助工作成绩显著。2003年,全市共确定农村低保对象1807户、4066人,新增287户和561人,低保比例由过去的4.7‰提高到5.5‰;共确定城市低保对象222户、547人,增加23户和31人。年内,共为4312户、8649名春荒“双缺户”发放救灾面粉105.6吨;为4800户农村灾民发放救灾款90万元;对62户病灾户给予了临时救济,发放救济款8.85万元。“爱心捐助”活动成效显著。全市共有415个单位、48640人参与了活动,共募集款物1091.6万元(其中,用于防治非典446万元;用于社会救助645.6万元),参与面之广,募集数额之多,创历年我市社会捐助活动之最,烟台市委、市政府授予我市“爱心捐助”活动先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