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白下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4 南京市白下区统计局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为总揽,大力实施“富民立区、商贸强区、科教兴区”三大战略,经济发展实现了新增长,富民工作取得了新成效,社会事业形成了新特色,城市形象得到了新提升,全区“十一五”发展实现了良好的开局。

综合

2006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5.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7.91亿元,比上年下降12.5%;第三产业增加值19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8.6%。2006年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12.4%、87.6%。

全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9984元。其中,工薪收入人均12271元,比上年增长16.1%,占家庭总收入的61.4%。恩格尔系数为0.37;每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为278部,其中普通电话为116部,移动电话为162部;每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为82台;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18.3%,比上年增长2.4%。

人均消费支出为11445元,比上年增长4.4%,占家庭总支出的68.7%。在消费支出中:食品类为4280元,比上年增长10.7%;衣着为1067元,比上年增长16.9%;交通与通信为982元,比上年增长1.3%;杂项商品和服务为334元,比上年增长4.9%;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为2095元,比上年增长20.3%。

年末全区创建充分就业保障街道3个,新增就业岗位2.45万个。为解决下岗人员就业难的问题,实现再就业11440人,援助困难人员再就业2504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1%。

工业

2006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4.71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评价口径实现工业增加值17.32亿元,比上年增长5.3%。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工业企业完成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9%;股份制工业企业完成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1.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完成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7.7%。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8.63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8.62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8.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实现利润2.26亿元,比上年增长32.8%。

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4.97亿元,比上年下降28.2%。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36.98亿元,比上年下降22.7%。从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投资7.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用于工业的投资7.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第三产业投资57.47亿元,比上年下降31.3%。

从所有制结构看,国有经济完成投资23.11亿元,比上年下降32.1%;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41.86亿元,比上年下降25.8%,其中外商、港澳台经济完成投资11.23亿元,比上年下降20.9%,私营和个体经济完成投资28.34亿元,比上年下降29.2%。私营和个体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3.6%,比上年提高14.9个百分点。

国内贸易

2006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1.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9%;评价口径完成210.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完成零售额18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9.21亿元,比上年增长21.4%。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和股份制经济实现的零售分别达到40.80亿元、35.46亿元和32.6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3%、26.0%和21.4%。

新街口商圈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70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占全区总量的86.6%。

开放型经济

2006年全区外贸出口额67737万美元,全年累计完成实际使用外资11956万美元,注册合同外资19076万美元,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7554万美元。

全区新办外资企业24家,增资3家。

财政

2006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27.62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74亿元,比上年增长16.6%。

在财政总收入中,国税12.03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地税14.00亿元,比上年下降15.2%;财政1.61亿元,比上年下降7.2%;基金收入22万元,比上年下降4.0%。

城市建设

2006年,全区坚持规划引导,注重完善功能,推进管理创新,着力落实长效,区域环境面貌实现了新变化。

解放南路南下工程顺利完工,自筹资金完成了行知中学东侧道路和金銮巷拓宽工程。永丰河河道整治、撇洪沟整治、青年河泵站三个涉水项目竣工。大力推进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公厕7座,改造垃圾中转站一座。经济适用房三期工程开工建设,四期选址基本确定。积极稳妥推进拆迁工作,全年共完成拆迁项目19个,拆迁4502户87.54万平方米。

城中村改造快速推进,完成宁杭高速(白下段)拆迁,杨庄二期土地储备用地拆迁即将完成。建成省戏校南侧等6块绿地,全年新增绿地13.9万平方米。完成小杨村等7个小区出新并实施封闭管理。对122幢房屋实施立面出新和平改坡工程,打造御道街、长白街、建邺路三条景观路,出新西武学园、大香炉、柏果树等10条精品街巷。南航社区、大光路社区和银龙社区分别以优异成绩通过省、市绿色社区创建检查,瑞金路建成餐饮业环境污染控制示范街。

利用“双拆”契机,全年拆违4162处37万平方米,一批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健全市容卫生考核考评机制,促进市容管理规范化。开展占道经营专项整治,摊点管理取得明显成效。加强爱卫创卫工作,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复查验收。深化市容长效管理,完善执法队伍管理机制,推行环卫“一家扫”。积极探索小区有效模式,建康路街道老小区居民自治管理收到实效。交通管理负重前行,摩的整治平稳推进。

商品住宅用房建设投资24.96亿元,比上年下降18.5%;商品住宅用房施工面积与竣工面积分别为248.50万平方米和43.91万平方米,比上年分别下降5.2%和6.9%。商品住宅用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分别为96.89万平方米和57.50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0%、34.3%。全年完成经济适用房建设投资6.78亿元。

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6年,全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新街口商圈成为全省知识产权保护试点街区。出台《关于建设科技创新先导区的意见》,鼓励企业发挥自主创新主体作用,投入2940万元扶持企业技术创新,华格技改扩产项目进展顺利,完成电力增容和生产线改造。新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8亿元,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技工贸收入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