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金州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大大连"建设规划,以建设经济强区为奋斗目标,全区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一、综合 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区生产总值实现1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亿元,增长14.0%;第二产业增加值106.0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41.0亿元,增长9.7%。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8.1%、66.3%和25.6%。按户籍平均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33684元,按年末汇率测算约合4073美元。 财政税收:全区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新体制)5.37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1.9%,其中,区本级收入2.37亿元,占44.1%;各项税收完成4.4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文教行政等事业费支出和城市维护费支出分别为4.7亿元、1.5亿元,分别增长13.9%、18.6%。国税局和地税局共组织完成各类税收12.0亿元,比上年增长8.3%。国税局完成税收7.2亿元,增长5.9%,其中,增值税完成6.4亿元,增长9.0%。地税局完成税收4.8亿元,增长12.1%,其中,营业税和所得税两大主体税种完成3.6亿元,比上年增收3535万元,增长10.9%。 二、农业 全区完成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新口径,含服务业)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4亿元,增长14.5%;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0.8亿元,增长8.5%。 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9.1亿元,增长22.0%;牧业产值9.7亿元,增长10.2%;渔业产值8.5亿元,增长12.2%。分别占总量的33.2%、35.4%和31.0%。 农产品产量:全区粮豆总产量9.0万吨,比上年增长36.2%,其中,玉米产量7.6万吨,增长35.2%。蔬菜总产量45.9万吨,比上年增长8.4%。水果总产量5.2万吨,比上年增长62.5%,其中,苹果产量2.6万吨,增长51.2%。肉类总产量5.8万吨,比上年增长12.2%。禽蛋产量3.5万吨,比上年增长11.8%。牛奶产量3.1万吨,比上年增长37.0%。 林业:完成农村植树437万株,退耕还林还草4.5万亩,绿化河流、道路19条56公里,新建海防林带4000亩。完成沈大高速公路产业带、黄海大道登沙河段速生丰产林、金渤海岸海防林、乡村级公路绿色通道、小黑山流域万亩退耕还林和亮甲店镇万亩退耕还林等七大工程。全年新建园林式村庄6个。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7.4%。 渔业:完成水产品总产量19.8万吨,下降1.3%,其中海洋捕捞产量7.1万吨,下降10%;海水养殖产量12.6万吨,增长4.5%。水产养殖面积19万亩,其中,海上养殖面积7.8万亩,滩涂养殖面积8.5万亩,占85.8%。全区拥有各类机动渔船1941艘,总吨位13279吨。拥有水产品加工企业42个,年加工能力达到10.8万吨。陆地工厂化养殖面积达5万平方米,其中,新增2万平方米。 农业园区:全区已规划并启动建设各类农业园区22个,其中,国家级园区1个,省级园区5个,市级园区2个,区级园区2个,乡镇级园区12个。园区累计投入资金5.29亿元,其中基础设施1.45亿元。园区新扩展面积1.76万亩,入驻园区内的农业项目117项,项目投入资金3.84亿元。已启动建设的6个千亩以上樱桃生产基地有4个落户园区。新建的30个无公害生产基地全部落户园区。 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全区引进各类新品种340个、新技术110项进行试种、试验。发布各种农业信息1891余条,引进推广新农具263台(件)。 生产条件: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3.85万千瓦。完成机翻地29.5万亩,机播种22万亩,药剂锄草10万亩。农用化肥施用量40137吨,下降2.1%,农用薄膜使用量1630吨,增长1.4%,农药使用量1086吨,增长1.8%。 农田水利建设: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1.95亿元,完成各类农建工程802项,其中重点骨干工程82项。建蓄水平塘23座;打深井35眼,大口井41眼,小口井95眼;拦河截潜17处;新建堤坝2座;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万亩,新修河堤21.9公里,加固堤防22.6公里。连续16年夺得省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禹杯"。 三、工业、建筑业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工业增加值2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9%。 工业生产:完成现价总产值91.6亿元,按可比口径(下同)比上年增长21.5%。其中,集体企业完成产值1.9亿元,增长6.8%;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41.3亿元,增长15.7%;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产值0.6亿元,增长36.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43.4亿元,增长26.8%。按行业类别划分,食品加工制造业完成产值32.2亿元,增长18.3%;纺织服装业完成产值9.8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化学制品及医药行业完成产值8.1亿元,增长17.4%;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产值8.5亿元,增长49.0%;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4.6亿元,增长67.5%。 产品产量:发电量20440万千瓦小时,增长3.3%;食用植物油产量26.0万吨,增长9.1%;水产加工品产量3.2万吨,增长35.8%;罐头产量2.55万吨,增长60.2%;软饮料产量1.24万吨,增长32.8%;非织造布产量1.4万吨,增长33.3%;服装产量1515.8万件,增长16.3%;家具产量29.1万件,增长26.6%;纸制品产量2.97万吨,增长9.6%;塑料制品产量1.14万吨,增长8.9%;水泥产量75万吨,增长56.3%;成品钢材5.9万吨,增长134.3%;金属集装箱产量90万立方米,增长76.8%;交流电动机产量35.2万千瓦,增长33.0%;电力电缆产量4952公里,增长41.9%;电线产量3664公里,增长10.1%。化学农药和农药乳剂产量分别为7956吨、1.4万吨,分别下降3.1%、14.2%。 产销衔接:完成销售产值90.5亿元,增长23.9%,其中,出****货值完成37.0亿元,增长30%。产品销售率98.8%,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产销率按经济类型划分,集体企业为98.3%;股份制企业为97.6%;股份合作制企业为97.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为99.8%。轻工业产品销售率比重工业高1.0个百分点。 企业改革:有96家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到目前,全区拥有工业企业集团8个。 名牌产品:全区拥有省级著名商标5个,市级著名商标6个;拥有省级名牌产品8个,市级名牌产品8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