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金州区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既是世纪之交,又是"九五"时期的最后一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坚持"科教兴区、外向牵动、海上金州、民营经济"四大战略,深化各项改革,加紧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据测算,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可实现137.2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87.7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34.7亿元,增长11.9%。 一、农业 2000年,我区农业生产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和出口创汇农业为方向,通过采取典型示范、农企对接、信息服务、订单农业、政策调动、外向牵动、科技推动等项措施,促进生产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在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保证了农林牧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区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完成2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农业产值5亿元,增长8.7%;牧业产值6.1亿元,下降1.6%;渔业产值11亿元,与上年持平。种植业生产获得较好收成。2000年,我区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水果、蔬菜、花卉和其他经济作物生产规模,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8.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42.5万亩,比上年下降17.6%,调减9.1万亩。全区社会粮豆总产量11.4万吨,比上年增长90.5%。平均亩产269公斤,是正常年景的9.8成年,比上年增长1.32倍。 造林绿化成绩显著。2000年,我区坚持造林绿化、资源保护管理并重,加速黄海大道、高速公路两翼和园林村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全区完成退耕还林2.9万亩,栽植苗木250.9万株。完成石质山造林21.2万株,四旁植树94万株,冬季栽大树1.35万株。绿化道路、河流176公里。新建500亩以上规模苗圃1处。铺种草坪8.5万平方米,栽花22万株。完成垂直绿化42万株。新发展园林式村庄30个,新建花园式单位95个。年内,我区森林病虫害监测覆盖率、防治率分别达到90%和91.4%。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取得进展。2000年,我区畜牧业生产受市场需求、价格等因素影响,生猪等主要畜牧产品生产规模有所下降。但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年内,从国内外引进崂山奶山羊、美国绿头野鸭、非州大雁、珍珠鸡一批畜牧新品种。利用人工技术培育黑貂、发展瘦肉型猪、改良肉牛等畜禽获得理想效果。利用大棚网上饲养肉鸡已占总量50%。畜牧示范基地遍布乡村。15项畜牧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效果良好。畜禽疫病防检密度达到90%以上。主要畜牧产品产量如下:2000年比上年±%肉类总产量54295吨0.6其中:猪肉29435吨-2.6禽蛋产量34708吨-4.0奶类产量23643吨14.9生猪饲养量556153头-4.3其中:存栏237172头-3.1家禽饲养量1452.5万只7.0其中:存栏433.5万只3.7肉禽饲养量1024.9万只11.8其中:肉鸡997.2万只9.7牛饲养量32987头-2.9羊饲养量47432只-2.0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到年末,全区机动渔船由上年的2458艘发展到2671艘,其中用于海洋捕捞1981艘,用于海水养殖655艘。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0.9万吨,比上年增长4.4%,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1.7万吨,下降1.3%;海水养殖产量19.2万吨,增长8.5%。全区海水养殖面积比上年增长5.9%,达到11.9万亩。裙带菜养殖台筏达到1.7万台,海带养殖台筏达到2.8万台,海湾扇贝养殖台筏达到2.2万台,2万亩虾池综合利用率达到75%。新增陆地工厂化养渔面积0.8万平方米,总面积已达到1.8万平方米。新增海上网箱养鱼1000箱。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0家,年加工能力超过7万吨,全年加工各种水产品6.5万吨。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0年,全区建成各种农业精品工程和重点工程30项,其中列入市级重点精品工程14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已具规模,区级科技示范基地发展到18个。科技信息网已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并从中受益。通过引进和培育,各种农业新品种不断涌现,全区优良品种覆盖率已达到95%以上。"订单农业"发展迅速,方兴末艾,全区已发展2万多亩。 农业基础建设和机械化作业进一步加强,年内,全区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88亿元,人工268万个工日,机械9.1万个台班,完成土石方785万立方米,建成农田水利工程项目758项,其中重点工程103项。新建拦河闸、塘坝各2座,平塘36个,蓄水池7座,打大口井309眼,深井17眼,安装管路76公里,加固水库1座,增加节水灌溉面积2.9万亩,中低产田改造3.9万亩,治理河道61.5公里,疏通河道9.4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1万亩,修建堤防35公里。到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7.81万千瓦,各种机引农具1838台,农用载重汽车1899辆,拖拉机1634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0274台。全年机翻地39万亩,耙地39万亩,压地36.5万亩,机播种29.1万亩,药剂除草免中耕10.2万亩,机收获4.1万亩,机打茬19万亩。 二、工业 工业生产稳步发展。2000年,我区继续深化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了生产稳步发展。全部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完成278.8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区级工业完成15.3亿元,增长7.7%;乡镇工业完成263.5亿元,增长3.4%。在乡镇工业中,乡镇级工业完成20.8亿元,增长15.2%;村级工业完成50.8亿元,下降28.4%;私营工业完成53.4亿元,增长13.2%;个体工业完成138.5亿元,增长16.7%。全区84家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生产增长较快,共完成产值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股份制企业完成19.4亿元,增长38.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产值14.8亿元,增长6.4%。年内,我区工业完成了纺粘无纺布、低真空供暖、大输液改造、冻鲜品加工、香料生产等一批工业技改项目。开发出船用大口径平行式浮动圈、55%苯苄可湿性粉剂、呋喃酮香料等一批工业新产品。培育出汇宝磷脂、牛黄系列保健品等十大名牌产品。精细化工、新型纺织、绿色食品和制药四大工业优势行业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区村及村以上工业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5.9亿元,比上年增长6.1%。实现利税总额9.6亿元,比上年增长2.1%。亏损企业亏损额由上年的5502万元减少到3954万元。产成品存货比上年下降20%。应收帐款净额比上年下降9.2%。其中区级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6亿元,增长18.7%。实现利润1.08亿元,增长31.5%。亏损额由上年的1387万元减少到1151万元。全区84家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实现45.2亿元,增长40%,产销率达到95.5%,比上年增加1.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13亿元,增长1.1倍。亏损企业亏损额3115万元,下降57.3%。总资产贡献率达到9.81%,比上年增加2.7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71.71%,比上年下降0.4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06.8%,比上年增加18.9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