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彭州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金融运行平稳,存款大幅增加,贷款增幅明显。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14528万元,同比增长25.87%,增幅比去年同期高0.77个百分点。其中储蓄存款余额为649646万元,同比增长13.09%。各项贷款余额为400201万元,同比增长32.04%。保险业平稳发展。保费收入稳中有升,赔付同比增长32.3%。 八、科技、教育、体育和文化卫生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共申请专利416件,同比增长77%;组织申报国家、省、成都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2项,已获准立项7项。教育事业成绩显著。2007年,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资源逐步趋向均衡。“普九”、“普高”成果进一步巩固,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99%、99.08%,全市两类高ZG招收新生8599人,普高率达95%。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免收杂费1735.15万元,信息技术费481.05万元,受益学生共计142132人次;高考成绩再次刷新历史纪录,本专科上线共4277人,上线率78%,其中本科上线1683人,居成都市区(市)县第二名。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事业继续发展。组织开展了“鹏城·远界杯”元旦越野赛和“航利杯”机关业余篮球公开赛;完成对10个镇11个点的体育惠民工程建设。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07年,我市举办了首届川西民间文化艺术节,整个活动历时3个月,共组织了10场大型文化娱乐活动;组团参加了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广泛地对外宣传了我市地方文化特色。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医疗质量稳步提高。截止2007年我市全面完成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共完成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卫生院建设项目18个,投入建设资金2769万元。全市共有医院、卫生院等机构39所,床位数1593张,卫生技术人员2006人,其中医生795人,全年采血量437万毫升,同比增长22.5%。 九、城市建设、环境保护、人民生活及劳动和社会保障 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成效显著。大力实施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实施了东南西北4条大街及迎宾路、旅游通道城区段等14项城市道路改造建设工程,共投入资金1.11亿元;完成四条大街、迎宾路和隆丰镇、丹景山镇等4个城镇风貌改造;指导优先发展重点镇搞好城镇建设。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消除环境安全隐患,有效遏制我市环境污染。全市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总额6890万元,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87.36%,二氧化硫排放量达标率99.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9.99%。人民生活和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我市城市化率达到34.69%,比2006年提高3.27个百分点。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980元,比上年增长21.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30元,比上年增加1086元,同比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75元,比上年增加640元,增幅达13.8%。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7年我市13个镇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社区33个;已建的5个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均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就业率达92%以上;城镇新增就业630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22010人,农民工技能培训10516人,再就业培训4499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57.6万人。 十、人口 2007年,全市人口79.47万人,比上年增加了11057人,其中常住人口77.45万人,比上年增加3300万人,年度总人口增长率为14.11‰。总人口中,男性40.1万人,女性39.37万人;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1.09:100,较去年的101.14减少了0.05。全市非农业人口为25.51万人,占总人口的32.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6368人,死亡人口7365人,人口出生率为8‰,人口死亡率为9.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一孩率为82.35%。全年迁入16608人,迁出4554人,全市机械人口增加12054人,人口机械增长率为15.2‰。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据,正式数据以《彭州统计年鉴—2008》为准; 2.生产总值、各行业总产值、增加值的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