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都江堰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2010-02-04 成都市都江堰市统计局

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占各类经济行业比重分别为:房地产业达37.6%,住宿餐饮业达86.2%,批发零售业达55.8%,工业达44.6%。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40.31亿元,同比增长20.1%。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43.3%,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7.5%,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

七、旅游业

围绕打造中国西部旅游休闲第一城这一目标,我市精心组织、广泛宣传,以项目为载体,高标准规划。成功组织成都东方伊甸园—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盛典、首届中国道教文化节、首届中国长寿文化节,利用与央视、凤凰卫视等媒体的合作,扩大了我市旅游品牌与市场知名度。抓好假日旅游工作,办好龙池南国冰雪节、消夏夜啤酒节、冬季羊肉美食节等大型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创建青城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实现了旅游产业“健康、安全、有序”发展。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456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亿元,各大景区门票收入达9512万元,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9.17%。旅游基础设施逐步上档升级,年末全市三星级以上饭店6家,星级以上农家乐8家,旅行社7家。

八、交通运输、邮电通讯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综合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3亿元,同比增长10.3%。公路建设稳步推进,投入资金2.35亿元。全年公路里程875.5公里,改建公路13.4公里,村通水泥路578公里,新增67公里,通汽车村数达99.7%。交通运输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公路货物运输总量101.2万吨,同比增长36%。全年营运性客运量3888.6万人次,同比增长5%。

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0550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146万元,电信业务收入29404万元,固定电话用户12.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4.4万户,接入互联网用户7512户。

九、金融、保险和证券

金融业健康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8.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4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6.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亿元。金融业对生产性贷款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工业短期贷款余额2.7亿元,同比下降30.2%,基本建设中长期贷款7.7亿元,同比增长178%,个人长期消费贷款4.5亿元,同比增长12.8%。

全年保费收入1.2亿元,同比下降10.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461万元,同比下降8%;寿险保费收入8238万元,同比下降11.6%。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3708万元,同比增长20.4%。

证券市场保持平稳,全年股票开户数16958户,实现股票成交金额14.4亿元,年末股票市值1.8亿元,证券交易所实现营业收入405万元,入库税金75万元。

十、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实力增强。全年科技项目投入资金1740万元,全年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0项,实施高新技术改造示范工程59项,获市及市以上科技成果奖2项,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家,拥有各类高、中专业技术人员3097人,全年共申请专利37件。全面建立起由公众信息网和政务办公网组成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2004年投入教育事业费9190万元,同比增长10.2%。全市共有各类大、中专院校6所,在校学生1.5万人;中小学校120所,在校学生8.1万人。全市在校专任教师5066人。2004年全市高考一次上线人数达2302人,专科以上升学率达95%,其中有818人考上本料层次。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8%,初中毕业生入学率达75.3%。全面启动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快九年制学校建设,全市九年制学校达14所,建成示范村小7所,新建校舍面积达13120平方米。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以增强城市文化底蕴,丰富城乡人民生活为指导,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新闻宣传、广播电视、节日文化活动,成功组织策划了清明放水、道教文化、长寿文化、庆七一、庆十一等大型文化活动15场。深入开展了“送文化下乡”活动,农村放映电影2882场,各类群众文化活动50余次。全市农村广播电视通播率、覆盖率均达57.5%以上,城乡有线电视户数达80524户,新增加638户。全年订阅报纸、期刊323万册。公共图书馆馆藏图书12万册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市卫生经费投入738万元。共有卫生机构340所,其中,医院、卫生院4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妇幼保健院1所,医院病床1989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336人,其中执业医生901人。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7.3万,全年总诊疗82.8万人次,婴儿死亡率5.61%。坚持药品集中招标及“两网一配”制度,保证药品优质低价,医疗综合执法检查覆盖面达98%。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群体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农民运动会和青城山围棋邀请赛等大型体育活动,获成都市十运会金牌数与团体总分第七名的好成绩。共荣获奖牌68枚,其中金牌25枚,银牌25枚,铜牌18枚。不断扩充全民健身设施,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年内新建成8条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参加体育中心锻炼人数达13万人次。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出生率稳定在较低水平上。全年计划生育率达96.25%,人口出生率为5.7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7‰。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9.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21%,男女性别比(以女为100)101.8:100;其中农业人口42.8万人,非农业人口17万人,城市化率为32.7%。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38元,比上年增长11.9%,是至199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43元,比上年增长11.7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4.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7%。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2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8.3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保持增加(见附表3)。

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认真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衔接。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3.68万人,征收养老保险基金9406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5.43万人,征收医疗保险基金3515万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1.9万人,征收失业保险基金481万元。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24家,床位488张,收养五保户人员946人。享受城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38万人,发放低保资金554万元。扶贫900户,脱贫700,为农村特困户修建安身房103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