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都江堰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10-02-04 成都市都江堰市统计局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认真贯彻落实省、成都市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三三战略”,加快“三个转变”,为我市实现“两最两强”奋斗目标扎实工作。全年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取得成都市三圈经济排名第一的位次,荣获2004CCTV首届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称号。社会发展呈现出“发展快、规模增、收益大、亮点多”的总体特征。

一、综合

全市经济总量继续扩大,据统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增幅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业增加值11亿元,同比增长6.1%,增幅提高1.5个百分点;二产业增加值29.43亿元,同比增长17.1%,增幅基本持平;三产业增加值52.76亿元,同比增长13.3%,增幅提高1.2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增幅创历史新高。全口径财政收入6.55亿元,同比增长32.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53亿元,同比增长41.6%。全年地方财政支出5.92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经济建设支出2041万元,同比增长14.7%,社会保障支出6017万元,同比增长3.6%,农口支出7959万元,同比增长9.1%。全年国税系统收入2.71亿元,同比增长20.7%;地税系统收入2.79亿元,同比增长26.6%。

消费领域价格结构性上涨特征突出。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上升3.3%。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8.3%,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居住类价格上升22.3%,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6%,水、电、燃料价格上涨22.0%。除此以外,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1.6%,衣着类价格下降9.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9.4%,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1.6%。

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劳动就业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36.72万人,比上年增长2.4%,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4124元,同比增长16.3%。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3797元,同比增长13.6%。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76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604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新成效,转移农村劳动力9.5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7万人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农民增收成效需保持;经济总量与结构需进一步协调,延长产业链,提高区域竞争力;物价上涨压力增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下游产品成本影响将逐渐显现;能源、电力紧张导致成本增加,对我市企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带来阻力;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少数低收入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二、农村与农业

农业经济发展加快,增速创至1998年来的新高。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7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种植业产值8.3亿元,牧业产值8亿元,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去年的44%上升为47%,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大力扶持农业产业,降低农业税3个百分点,直接减免农村税费负担897万元;财政投入资金267万元实施粮食直补,有效的稳定了种粮农户积极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9.3万亩,油料种植面积8.3万亩,全年粮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调整为55:45。主要农产品产量见附表1。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已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家,其中,成都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家,获得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30个。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已注册的农业专业合作社23家,联系农户3.2万户。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9.4万亩,经营业主2950户,涉及农户1.8万户。

农村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改造下湿潮田5000亩,完成灌排渠系整治35千米,新建“U”型渠60公里。完成退耕还林5000万亩,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25万作业亩,机械化桔杆还田12.7万亩,全年农村用电量19294.8万千瓦时,农业机械总动力15.4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3327台,农用载重汽车521辆。

三、工业和建筑业

以优先发展制造业为重点,推进产业基地和重大项目建设,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7.7亿元,同比增长1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21亿元,同比增长21.3%。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增加值7.7亿元,增长21.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3.6%。机械、建材、印刷包装、能源、医药化工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6.17亿元,同比增长11.6%。工业产品结构不断改善,新产品产值3.49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4.4%,同比下降3.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造利税25497万元。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8.2%,比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其中资产负债率58.2%,全员劳动生产率53162元/人,实现利润8477万元,同比增长29.1%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6.4亿元,实现增加值11.7亿元,同比增长13.1%,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为11.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45.1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6.15亿元,同比增长14.3%;更新改造投资6.01亿元,同比增长48.2%;房地产开发投资9.32亿元,同比增长48.9%。全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完成了省道106线青城山大道综合改建、成灌213线改建和龙池旅游公路改建工程,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计划投资在50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87个,新开工项目100个,竣工项目67个,全年新增固定资产8.15亿元,项目建成投产率35.8%。在建项目总投资规模122.8亿元,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4.7%,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1.4个百分点。

全市各类房屋竣工面积45.8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1%,其中,商品房竣工面积43.2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6.9%。商品房销售面积39.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4%。实现销售额63940万元,同比增长18.3%。商品住宅平均售价1535元。

五、国内贸易

假日经济、旅游市场的兴旺带动我市消费品市场呈现活跃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亿元,同比增长13.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9.8亿元,同比增长16.7%;餐饮业9亿元,同比增长22.5%。

六、改革开放

通过创新招商方式,加大产业链招商,借助已有基地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重点沿海地区、工业集中地区的交流与学习,对外经济呈现稳步上升的发展态势。全年招商引资项目133个,项目总投资63.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0.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855万美元,同比增长48.2%,出口创汇1389万美元,同比增长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