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成华区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个体私营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0年,全区个体工商户14054户,从业人员20313人;私营企业2007户,从业人员21647人;个体、私营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7.6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完成利税1.26亿元,增长17.8%。 街道经济持续稳步发展。2000年,全区街道企业完成社会总产值64183万元,比上年增长33.1%;街道企业总收入260826万元,增长23.5%;实现利税11388万元,增长35.0%。其中:利润2853万元,增长72.3%;税金7328万元,增长16.5%。 六、城市建设和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实施城区“亮化工程”二期建设,完成了川王府、玉麒麟等13个点的亮化建设,同时完成双林路东延线、八里小区O线、K线路灯建设,并对桃蹊路、双建路路灯进行改造。完成了对熊猫大道的重点维护工作,修补了沥青路面2100平方米;全年维护中小街道19余条,共铺换方砖164平方米,疏掏污水管道4700米。 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区园林绿地面积376公顷,比上年增长1.3%;城市绿化覆盖率30.55%;全年新增绿地5.82万平方米;新建屋顶绿化面积1100平方米;完成墙体绿化5418米;义务植树153万株;建成成华区绿化广场,面积5630平方米,集绿化、休闲、娱乐于一身,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容环境状况更趋好转。2000年,全区进一步加强了“门前三包”责任制,责任书签订率100%,履约率在95%以上。拆除违法违章建筑89400平方米。全区道路清扫面积20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万平方米;清扫保洁率达100%,二环路内清扫保洁质量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垃圾清运坚持定时倾倒、定时收集和夜间清运制度,日清运垃圾411吨;全区垃圾桶隐蔽率已达95%,垃圾袋装化进一步加强。环卫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全区54座公厕进行了维修,管理质量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维修垃圾桶1500桶次,更新袋装垃圾桶150个,油漆集装垃圾桶1345个,更新袋装容器200个,环卫设施完好率达100%,进一步巩固发展了“创卫”成果,保持了良好的市容市貌。 加强了对城区环境监控力度,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达二级标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1.6%,饮用水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七、科技、教育、文化事业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发展,2000年末,全区共有民营科技企业214家,从业人员达9000余人,拥有中、高级科技人员2250人,全年实现产值7.38亿元。科技成果推广进一步加强,重点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民营科技企业进行了扶持。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项,其中国家级5项、市级星火计划项目1项、市级新产品计划项目12项。实现产值1.34亿元,利税4070万元。深入开展了科技“三下乡”活动,全年组织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30余次,参培人员1.6万人次,农村接受培训总人数超过6万人次,进一步形成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 科技队伍基本稳定。年末区属单位共有各类高、中、初级技术职务资格的人员4873人,比上年增加12人。 教育事业取得进步,办学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有所提高,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2000年末,全区有幼儿园128所,在园幼儿16186人;有小学65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当年招生6505人,小学毕业生6084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年末有普通中学24所,当年招生4718人,当年毕业3971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高中毕业生合格率均在95%以上;年末有职业高中2所,职高班18个,当年招生213人,毕业348人。全区中、小学共有教职工3403人,其中专任教师2812人,在专任教师中,小学教师1664人,初中教师969人,高中教师179人。当年全区教育事业费支出达2551万元,比上年增长12.6%;当年新增校舍面积12145平方米。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2000年,全区共组织了区级群众文化活动6次,送出春联3000余幅,科普图书600余册,文艺演出3场,农村电影放映378场。组织参加市级以上文化活动4次。进一步加大了文化场馆的软、硬件建设力度,对现有设施、设备合理配置、及时维养,保证了区文化馆的正常运转。积极培育、规范文化娱乐市场,全年组织参加市、区“扫黄打非”集中行动14次,净化校园周边文化市场检查行动4次,坚持了每周3次以上的经常性检查,全年共查处并取缔无证经营户76家、违规经营电脑游戏52户,没收非法音像制品2万余盘、非法盗版出版物17000余册,查封非法印刷厂3家,有效地促进了我区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八、卫生、体育事业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工作全面达标,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有了较大改善。2000年,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38个,其中医院26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233名,拥有床位3659个。乡村卫生站覆盖面达100%。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大力开展健康教育,爱国卫生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公共场所与食品卫生的监督覆盖面均保持在100%。妇幼保健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始终控制在市上要求的最低标准内。医疗机构及药品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2000年,全区共组织区级竞赛32次,参加市以上竞赛54次,组成团参加市九运会并取得了较好成绩。全区中小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施行面达100%,达标率97.1%,年末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训练人数保持在200人以上。 九、人民生活、社会治安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0年末,全区城镇职工人数15423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和生活费达15383万元;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收入10386元,比上年增加1959元,增长23.3%。全区农村劳动力64133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3757元,比上年增加170元,增长4.7%;农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3531元;人均年消费蔬菜91.4公斤,比上年减少10.1公斤;人均消费植物油10.3公斤,增加0.8公斤;人均消费肉类113.9公斤,减少6.1公斤;人均消费禽蛋9.2公斤,增加1.2公斤。年末农民人均住房面积41.6平方米,每百户农民平均拥有彩色电视机102台,录像机25台,电冰箱57台,洗衣机90台,电风扇265台,抽油烟机28台。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区属国有、集体企业的失业、养老及生育、医疗、工伤保险的参保单位进一步增加,其中:养老保险参统6973人;失业保险参统7499人;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参统户数71户,共计5464人;工伤保险参统户数76户,共计2633人;生育保险275户,共计6618人。全年共安置城镇2023人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