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武侯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4 成都市武侯区统计局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建设进一步加强。组织申报各级科技计划108项,完成市级及市级以上项目立项14项;全年实现36项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9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值34.2亿元。年内帮助企业申请专利38件。开展各类大型科普活动6次,举办科技、科普培训53次,培训人数1万人次。

成功承办了第四届成都国际电脑节。电脑节期间参会人数60万人次,参展企业300家,电脑及其它电子信息产品的成交额2亿元。

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年内投入1396万元,完成了金花中学等城郊学校的改扩建,新建了金花民工子弟校,基本形成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格局。截止年底,全区共有各类中小学校47所,在校学生4867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年末幼儿园110所,在园幼儿18195人。

八、卫生、文化和教育

卫生防疫工作再上新台阶。全面建立了武侯区疫情与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体系,新建了医疗疾控中心实验室和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6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7个;各类医疗机构实有病床床位740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304张;卫生技术人员5777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2382人。医疗机构全年总诊疗462万人次;住院病人治愈率和好转率共计93.3%;孕妇死亡率为零,婴儿死亡率在7‰以内;全年无一例急性传染病爆发流行。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2004年我区图书馆和文化馆已建成投入使用。全区58个社区都有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场所,纯业余的文化活动队伍253支。全年举办“武侯闹春”、“三国文化节”、“首届社区艺术节”大型文化活动12次,蜀汉文化、IT文化、会展文化交相辉映,以文化、休闲、健身、娱乐为主的城南文化产业带已初具规模。

体育事业积极开展。全区现拥有公共体育设施24万平方米,社会体育指导员620人,健身路径52条。群众经常性锻炼人数50%以上。年内共举办全区性体育比赛7项;组团参加了成都市第十届运动会,获得金牌32枚。

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全年投入6807万元,进一步完善了道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配套设施和小区公建配套设施建设;投入4348万元,完成了城区社区环境的综合整治;开展了河运综合整治,疏淘了河道4万米;新建了日处理垃圾600吨的垃圾压缩中转站,全年道路新铺装面积7.6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12.1万平方米,全区绿化覆盖率达35.7%。

环境保护迈出新步伐。全区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面积分别为35.5平方公里和25.3平方公里;年内关停了26家排污企业,重点企业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达标率均为100%。

十、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090元,比2003年增长10.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8元,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5302元,增长19.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35.4%以下。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综合保险参保人数均大幅增加。其中,年末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3588人,(全社会)医疗参保人数31962人,企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1201人,企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3588人,企业综合保险参保人数6310人。

已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全面启动。截止年底共有17038名农转非人员参保;涉农居民参保工作已全面铺开,共944名人员参保并开始领取养老金和享受住院医疗保险。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年内向24297户城镇低保家庭、共计47057人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32万元;向农村低保户2392户、5495人次发放保障金33.3万元;医疗救助城市贫困人群3389人,占城市低保人口95.8%。年末全区有敬老院、福利院8所,床位数1040张,入住老人545人。

十一、人口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49.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493人,出生率9.3‰;死亡人口2548人,死亡率5.3‰;人口自然增长率4.0‰;人口机械增长率3.2%。全区计划生育率98.8%。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正式数据以《2004年武侯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总产值、增加值的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