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金牛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4 成都市金牛区统计局

紧抓科技成果转化和工业经济运行主线,努力提高科技对工业经济的贡献。全区高新企业新增6家,总数达到72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科技成果转化,年内实施各类科技计划65项,实现产值11亿元,创利税1.5亿元。共有40项科技创新种子资金立项,资助资金216万元,将带动企业创新投入达2.5亿元。

大力实施专利战略,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安排50万元专利转化资金对13个专利转化项目进行了无偿资助。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惠民”工程深入人心:“交响金牛—金牛区文化惠民工程广场音乐会”举办8场,观众2万余人次。“文化金牛大擂台—金牛区‘十佳业余文艺团队’、‘十佳群文演艺之星’选拔赛”举办4场,观众1万余人次。“金牛社区电影大看台”共放映电影260场(次),观众1.2万人次。“金牛区社区公益大讲台”举办讲座18期,共26次,总人数1万余人。

组织“扫黄打非”等专项行动27次、文化市场检查1236人次。查获大案要案16件,查处违规经营单位78家,查获非法出版物窝点26个,收缴非法出版物42.3万余册(盘)。文化市场举报案件查处率和办结率均达100%。

充分发挥了党委、政府的喉舌作用,金牛有线电视台办台质量进一步提高,选送节目荣获“成都市广播电视政府奖”电视类节目五个一等奖,其中《印象金牛》获得了“四川省广播电视节目评奖”一等奖及“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全年编发播出新闻1800余条,制作专题片50多部,被中央、省、市电视台采用的稿件535条,其中中央台10条、省级媒体138条,市级媒体387条;对电视节目进行了第四次全新改版,新增《阳光政务》栏目,创作拍摄电视剧《银杏树下》。电视光纤网络已覆盖全区所有街道和农村,拥有用户接近23万户,转星调整共调整地面卫星接收设施437房户,传输包括中央、省、市电视台模拟节目55套,数字电视节目近100套,数字电视平移用户150000多户。全区全年新发展光纤、有线电视用户21000户。

全年共出版《新金牛》48期,发行 40万本。推出专题策划56个,刊发城乡一体化、三新突破年等重点工作稿件370余篇;开辟了《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金牛在行动》、《讲文明、促和谐、社会公德伴我行》等专栏20余个,刊发专栏稿件200余条,共刊发新闻评论20篇。在市级以上报刊刊发稿件400余篇,其中党报党刊的稿件占50%以上,在《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成都晚报》、《天府早报》等市场性报刊发稿近300篇。金牛图片库新增领导动态、建设成就、社区风采等图片资料10000余件,全库图片资料数量达到5万余件,提供图片查询100余人次,图片资料1000余件。

进一步转变医疗服务模式,健全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完成了全区35个涉农社区的卫生医疗站规范化建设,大力开展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至2007年末,共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9个。全区有医疗机构92个,床位5649张,诊疗病人353万人次。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128人,其中:执业医师2091人,执业助理医师172人,注册护士2447人。甲类传染病发病率为0/10万,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356.89/10万,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98.93/10万。

继续开展“体育进社区”活动,全年完成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137人,全区举行比赛30余次,有10000余人参加各项赛事。全年在涉农街道新建全民健身路径6条、惠民行动“1+2工程”5个点,安装全民健身器材40余件,全区共有119条健身路径,全面覆盖在各社区,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普遍开展。全区共有45所学校荣获成都市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并有6所学校获成都市体育项目传统校一等奖。我区参加2007年成都市高中生综合性运动会,获得团体总分第一、金牌数第一、奖牌数第一。全年共有12万人次学生参加“八大体育活动”及体锻一小时活动。在“八大体育活动”中成绩突出,均获市上一等奖。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7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07.94万人;户籍人口698695人,全年出生5194人,死亡人口总数为3555人,自然增长率为2.35‰,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2: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100(以上均按户籍人口计算);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6.75%,一孩率为92.09%,综合避孕节育率为89.52%。

全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7680元,比上年增长13.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97元/年,较上年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8508元/年,较上年增长18.0%。

全区参加养老保险8.01万人(其中:2.45万人按月领取了养老金),参加医疗保险21.17万人(其中: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8.1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0.71万人,少儿住院互助金10.03万人,农民医疗保险2.33万人),工伤保险3.16万人,生育保险6.12万人,失业保险3.93万人,综合保险2.6万人。全区共有14661名已征地农转非人员和13320名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了社会保险,4288名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3344名农民参加医疗保险。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共计7109人,其中低保人员1925人(60岁以上低保人员免费参保1327人,60岁以下特困残疾低保人员免费参保264人)。

全年共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39715个,指导帮助城镇新增就业13851 人,其中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15人,“4050”等援助对象实现再就业 2294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95.5 %,公共职介为8873名城乡各类求职人员提供免费职介登记,免费职介成功率59.34 %;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912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13013人,劳动力输出规模11314人,农民集中居住区失地农民新增就业1505人,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率达96.9%。全年共开展城镇再就业培训3759人,培训后就业率达74 %,开展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11095人,农民工培训7547人,城乡创业培训1426,城乡职业技能培训9411人(其中农劳职业技能培训7078人),取得资格证书 5221人。全年共为1387人次区属失业人员发放失业金60万元,为 29842人次市属失业人员代发失业金 1448万元。

全年共支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673.48万元,累计保障人员11.17万人次;支出住院费59.25万元,救助住院困难人员300人次;支出门诊医疗费用19.17万元,救助2614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6.85万元,救助临时生活困难群众80人次;出资5.40万元,为1350名低保家庭的中小学生、婴幼儿每人购买1份少儿住院医疗互助保险;支出清洁能源改造补助费18.11万元,为3622户次城市低保户进行了清洁能源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