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宁海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教育工作成绩显著,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今年,我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教育强县”称号。到年底,有普通中学32所,在校学生29879人;职业中学6所,在校学生9491人;初中毕业升高中比例达到90.5%,小学76所,在校学生39898人;幼儿园158所,在园幼儿17690人。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今年普通高校考试文理上线率达到90.26%,共向各类高校输送新生2748人。有21项课题获省、市级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和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科研成果位居全大市第一。成功举办县教育系统第四届艺术节,在潘天寿广场举行了幼儿“关爱女孩”大地画比赛,省航海模型比赛我县囊括所有项目冠军。拥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省重点高中、职高、示范学校15所,省、市、县级文明学校82所,15个镇乡被评为省、市教育强镇。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今年撤并15所中小学校,进一步推动镇乡“四中心”建设,不断优化学校布局,全年开工建设项目25个,总投资8123万元,施工面积8.35万平方米。扩大校园近200亩,新扩建校舍6.82万平方米,维修校舍3.77万平方米,总投资6514.8万元。完成茶院初中、薛岙小学、岔路中心小学等整校迁建。新建塑胶跑道运动场3个,绕捣校园内道路场地2.8万平方米,增添电脑、实验仪器、厨房设备、消防器材等设施,投入经费达3800多万元。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根石艺术博览会和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村落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品位、影响及特色有较大创新。全年举办大型广场群众文化活动12场次,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今年青少年活动中心全面开放,全县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60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县图书馆图书藏量16.16万册,图书流通7.89万人次。 广播电视业发展步伐加快,今年,广播电视继续推进城乡有线电视网络的光缆和双向改造工程,实施了郊区光缆到村工程,目前已开通农村25个交接点、域区8个交接点,完成农村有线电视整网25个村,新增用户1100多户。全县广播电视入村率均为100%。电视台平均每周播出112小时节目,有线电视用户13.5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66.2%。《今日宁海》发行1.56万份。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拥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66个,床位925张,卫生技术人员1990人,其中执业医师744人,注册护士609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进,到年末,全县共有803个村433942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8.52%。农村改水、改厕及环境整治工作继续加强,今年完成一次改水15个村,新增受益人口4000多人,完成二次改水36个村,重新受益人8000多人。新建卫生厕所244座,清除露天粪缸、简易厕所807只。大力开展春秋季除四害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创建卫生工作力度,获得灭蟑先进城区称号,通过省级卫生县城复评。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类竞技体育成绩喜人,我县体育健儿参加市级以上各类竞技比赛项目,共获得金牌42枚、银牌27枚、铜牌29枚。群众性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健身设施不断改善,健身队伍不断壮大,今年,我县完成28条健身路径的安装工作,到年末,共有60多条全民健身路径。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增加,中小学生国家体育锻炼达标率98%。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今年建成区面积达到23.06平方公里,比上年扩大1.50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9.76万人,比上年增长12.6%。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城市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兴海中路建设进入扫尾阶段,坦坑东路、粮食局宿舍道路、松竹新村西侧小区道路等10条道路基本完工。积极推进城市绿化亮化工程,城市绿化率为26.93%。绿地覆盖率为32.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96平方米。完成洋溪南岸300亩生态林工程,徐霞客文化走廓景观工程及汽车东站交叉口绿化工程,4500亩生态植物园工程全面竣工,完成四自公路梅林段路灯改造工程。城区供水能力进一步提高,日供水能力7.40万吨,全年完成供水2061万吨,比上年提高16.7%。城区公共交通事业平稳发展,公交运营线路99公里,运营车辆440辆,其中小公共汽车162辆;出租车278辆,客运量23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4%。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成效明显,编制完成《宁海生态县建设规划》。生态意识深入人心,结合第二届徐霞客开游节、第九届中国根石艺术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并通过“共创生态县城,营建绿色家庭”环保万人签名、幼儿环保服装设计比赛等活动,以及“看海洋、查污染、重保护、美家园”海洋环保执法检查活动,大力宣传生态理念,全民的环保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接受了国家、省、市、县各级领导对生态建设的检查和调研,进一步提升了我县的知名度,生态建设已成为我县一张最亮丽的名片。全县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源头污染得到了严格控制,对凫溪流域上游及支流沿岸禁止或限制新、改、扩建污染项目,并鼓励企业转产或搬迁,通过源头控制,杨梅岭水库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二是工业污染整治效果明显,全年共投入污染治理资金887万元,对造纸、电镀、铸钢等行业着重整治。三是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初见成效,开展了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治理。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抓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了“三级垃圾处理网”建设,以“千里清水河道”整治工程为突破口,对19.5公里河道进行了整治。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户数203907户,总人口583117人,其中城镇人口268925人,乡村人口314192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6.1%和53.9%。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14219人,女性人口278898人,分别占总人口52.2%和47.8%。全年出生人口8534人,出生率为14.7‰,死亡人口5150人,死亡率为8.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计划生育合格率为96.49%,晚婚率为63.92%。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79元,比上年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177元,增长11.2%。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04元,比上年增长12.1%。城乡居民人均储蓄6556元,比上年增长11.7%。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4.95平方米和44.03平方米。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84台、电冰箱99台、空调器80台、家用电脑40台、普通电话102部,移动电话164部。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05台、电冰箱46台、空调器13台、电脑6台、普通电话98部、移动电话105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