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宁海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3 宁波市宁海县统计局

广播电视业不断发展。广播电视入村率均为100%。电视台平均每周播出105小时节目,有线电视用13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63.0%。宁海报社发行《宁海报》2.1万份。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69个,床位841张,卫生技术人员1598人,其中执业医师526人,注册护士462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全面推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80%以上。农村环境卫生继续改善,改水改厕工作得到加强,农村自来水受益率达87.99%,新增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13937人。农村共建公厕387座,卫生户厕使用率48%。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宁海首届社区运动会,运动会设立了7个比赛项目,有13个社区组队,750余人参加了比赛。全民健身活动深入人心,全年开展各种大小健身活动80次以上,经常参加健身活动人数14万人次以上。宁海籍运动员参加市级以上比赛共获奖牌85枚,其中金牌27枚,银牌28枚,铜牌30枚。

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围绕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总目标,今年顺利完成撤镇建街工作,建成区面积达到21.56平方公里,比上年扩大4.56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8.67万人,比上年增长15.1%。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今年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1.6亿元,比上年增长20%。城市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完成梅桥西路等25条市政道路及去年结转的13条市政道路。积极开展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新增绿地面积1030亩,城市绿地率为25.97%,绿化覆盖率为34.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34公方米;建成南大溪夜景工程,完成7条道路灯光改造。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广大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县城验收。城区供水能力进一步提高,日供水能力7.40万吨,全年完成供水1766万吨,比上年增长18.4%。城区公共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公交运营线路99公里,运营车辆440辆,其中小公共汽车162辆;出租车278辆,客运量220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9%。

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加大。顺利通过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创建验收,成为宁波市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排污主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动工,矿山及公路边坡复绿,“青山白化”治理和生态镇(村)建设等生态示范工程成效显著,公众生态理念日益加强。设立了沿海南线宁海段等交通干线两侧为烟控区,开展了烟尘治理,随着城区的扩大,调整了城关烟控区和噪声达标区,面积分别达到42.58平方公里和19.14平方公里。全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446.99万吨,生活垃圾清运量10.30万吨,大气环境质量常年Ⅱ级。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582389人,其中城镇人口309821人,乡村人口272568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3.2%和46.8%。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04360人,女性人口278029人,分别占总人口52.3%和47.4%。全年出生人口5277人,出生率为9.1‰,死亡人口3192人,死亡率为5.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6‰。计划生育合格率为97.38%,晚婚率为66.18%。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全县国有和城镇集体职工工资总额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446元,比上年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61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5872元,比上年增长23.2%。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2.0平方米和42.2平方米,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05台,电冰箱45台,空调机13,热水器26台,比上年分别增长9.1%、9.8%、160%、8.3%。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全县职工参加养老和失业保险人数分别为3.78万人和3.42万人,有3.66万人职工参加了医疗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人数6.4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49%。社会救助和福利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全县有15119人纳入低保,3700名农村“三无”人员实行低保补助终身制。年末全县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20所,床位1115张,共收养731人。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宁海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名称从2004年始改为××市(县)生产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