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镇海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3 宁波市镇海区统计局

2004年,是全区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开拓前进的一年。一年来,在中共宁波市镇海区委、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五做一加强”的工作总要求,克服要素制约等困难,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各项社会事业有新的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国民经济呈加速发展态势。全年全社会实现生产总值(GDP)172.09亿元,比上年增长3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8亿元,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142.66亿元,增长38.3%;第三产业增加值25.85亿元,增长15.0%。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8∶78.8∶18.4调整为2.1∶82.9∶15.0。全社会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8781元,按当前汇率折算,达到9519美元。

全年区属实现生产总值76.11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8亿元,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46.68亿元,增长22.4%;第三产业增加值25.85亿元,增长15.0%。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5.6∶56.8∶37.6调整为4.7∶61.3∶34.0。区属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1637元,按当前汇率折算,达到5031美元。

财政收支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全区财政总收入13.12亿元,比上年增长8.5%。预算内财政收入1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7.06亿元,增长29.5%。全年预算内财政支出9.36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其中,城市维护支出1.34亿元,文教卫事业支出1.84亿元,支援农业支出0.43亿元,行政管理支出0.8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7%、18.6%、43.5%和44.5%。

固定资产投资: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固定资产投资渠道进一步多元化、市场化。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13亿元,比上年增长29.2%;新增固定资产49.33亿元,比上年增长20.2%。房屋施工面积(不包括农村非农户,下同)298.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5.8%,房屋竣工面积123.0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5.8%。

区属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38亿元,比上年增长44.7%;新增固定资产23.81亿元,比上年增长22.6%;房屋施工面积276.8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8.3%,房屋竣工面积105.2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8.2%。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民间投资加速启动。在区属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限额(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下同)以上投资51.59亿元,占区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88.4%,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7.26亿元,比重为12.4%;限额以下投资6.78亿元,比重为11.6%,其中农村私人投资0.55亿元,比重为0.9%。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0.44亿元,比上年下降14.7%;第二产业投资33.41亿元,增长42.5%,其中工业投资33.28亿元,增长42.3%;第三产业投资24.54亿元,增长49.7%。从投资主体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1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13.21亿元,增长37.9%;民间投资33.99亿元,增长62.7%。

价格:市场价格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7%。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7.5%;烟酒及用品类上升1.5%;衣着类下降1.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下降3.5%;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下降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升0.9%;居住类上升4.9%。

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实现农业总产值5.55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种植业产值2.93亿元,增长8.0%;林业产值0.05亿元,增长10.3%;畜牧业产值2.09亿元,增长7.4%;渔业产值0.36亿元,下降24.5%。

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继续发展。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386公顷,比上年增长8.4%;全年蔬菜种植面积3229公顷,比上年调减1576公顷;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170公顷,比上年调减128公顷。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1∶1.23调整为1∶1.09。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4.34亿元,比上年增长37.0%;农村经济净收入2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6.5%。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持较大力度,机械化程度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农田基本建设完工67处,累计投放人工92万工,完成土石方154万立方米;疏通河道41条,计土方量125万立方米;兴建防洪渠道28条,长度合计0.7万米;改造园田8500亩;改造农灌泵站9台,有效灌溉耕地面积1.1万亩。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0891千瓦,其中,大型拖拉机31台,小型及手扶拖拉机565台,机动脱粒机械5202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705台,联合收割机168台。全年农村用电量3.85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6.4%;化肥施用量9486吨(折纯),比上年增长6.9%。

工业:通过加大技改投入和创新力度,促进产业升级优化,突破了土地、水、电等要素瓶颈制约,全区的工业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全社会实现工业增加值131.56亿元,比上年增长37.3%。其中,区属实现工业增加值39.95亿元,增长19.7%。全社会完成工业总产值667.15亿元,比上年增长46.1%,其中,区属完成工业总产值231.58亿元,增长44.9%。

在全社会工业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19.46亿元,比上年增长43.2%。在区属工业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75.85亿元,比上年增长44.5%。

工业企业产销衔接,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社会工业企业全年累计完成销售产值663.27亿元,比上年增长44.4%,产销率为99.42%;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74.14亿元,利润总额51.7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0%和93.7%。其中,区属工业企业全年累计完成销售产值225.89亿元,比上年增长46.3%,产销率为97.54%;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28.76亿元,利润总额13.0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8%和33.3%。

在省、市对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十一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中,全社会:总资产贡献率28.98%;资本保值增值率121.87%;资产负债率44.07%;流动资产周转率4.88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8.97%;全员劳动生产率153765元/人•年;产品产销率99.69%。全年综合得分为296.31分,得分比上年提高2.68分。区属:总资产贡献率13.39%;资本保值增值率121.22%;资产负债率60.18%;流动资产周转率2.27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6.66%;全员劳动生产率45583元/人•年;产品产销率97.88%。全年综合得分为186.87分,得分比上年提高6.8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