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三水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2 佛山市三水区统计局

利用外资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对外贸易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年新签各类利用外资合同456宗,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1宗;合同规定利用外资金额3702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9%,实际利用外资20519万美元,增长31.3%。全年进出口总额7533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进口总额29872万美元,增长19.9%;出口总额45460万美元,增长37.2%。在出口总额中,外贸企业出口10966万美元,增长23.8%,“三资”企业出口25961万美元,增长45%,私营企业出口8533万美元,增长34.1%。

八、财政、金融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61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各项税收收入6.15亿元、企业所得税0.8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1.83亿元,增长18.1%,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0.28亿元、农业支出0.51亿元、教育支出2.28亿元、卫生医疗支出0.65亿元、公检法司支出1.46亿元。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8.2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8.5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5.6%和11.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0.11亿元,比年初增长13.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年末,全区共有普通中学18所,在校学生3.01万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0.11万人;小学56所,在校学生4.63万人;幼儿园53所,在园人数1.26万人;中等专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0.27万人;电大、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人数0.12万人。全区共有教职工6054人,各类学校本年度招生2.39万人,毕业2.3万人。2006年高考上线率为83.5%,高考录取人数2441人,其中本科生1106人,大专生133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升学率均达到100%,初中毕业升学率为98.4%。

科技工作全面推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6年全区登记科技成果的数量为15项,其中有7项通过了省级鉴定;全年专利申请383项,专利授权188项;各级企业共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新增国家免检产品11个、省名牌产品4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内举办了“三江论坛”、“名家大讲堂”系列活动。全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文化事业机构3间,区属博物馆、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各1间,文化站6间,图书馆和文化站藏书量共37.1万册。一年来全区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980件,其中获市级以上奖励33件,在地市以上报刊杂志发表430件。整合完善了广播电视资源,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全区已装有线电视用户10.3万户,有线电视覆盖率为98%。

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共有卫生医疗机构19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3个,卫生防疫站2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4个。卫生机构床位1240张,卫生技术人员2467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5.5%和20.5%。医院、卫生院诊疗人数共219万人次,婴儿死亡率为9.6‰。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承办第十二届省运会5项赛事。全年区共举办各类大型体育活动28次,全区现有各类体育场馆572个,少年业余体校1间,在校学生350人,向上输送体育人才28人,其中向省级输送12人,出席省市比赛336人次,获省市比赛奖项188项。全区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5.3%,优秀率为16.5%。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云东海、江南新区开发建设有序推进,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开展了西南组团中心城区规划设计方案国际招标,我区顺利通过了省卫生城市复查考核,白坭镇被评为我区首个国家卫生镇,芦苞镇、乐平镇创建为省卫生镇。

完成健力宝路扩建等一批重点市政工程,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5.73万人,人口密度1780人/平方公里,城区内运行公交车辆75辆,出租车辆100辆。城市供水管道755公里,供水总量2621万立方米,供气管道131公里,供气总量14534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9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7平方米。

环境保护工程取得新进展。开展了西南涌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对全区水泥厂进行了污染治理,初步实现了无烟无尘排放,三水驿岗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运作。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0个,治理投入资金4.44亿元。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595万吨,废水排放达标率99.6%;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量1284万吨,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0.94万吨,工业烟尘去除量7.67万吨;烟尘控制区面积19.3平方公里,环境噪音达标面积17.3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6年末全区常住人口52.65万人。按户籍人口资料统计,年末全区户籍人口总户数为12.38万户,总人口38.71万人,人口出生率9.59‰,死亡率6.12‰,自然增长率为3.47‰。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区以上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862元,比上年增长13.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61元,增长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49元。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年末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摩托车128辆、家用汽车2辆、洗衣机67台、电冰箱67台、彩色电视机118台、空调机44台、热水器56台、移动电话184部、家用电脑31台。

据城镇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摩托车91辆、家用汽车8辆、洗衣机95台、电冰箱101台、彩色电视机153台、空调机175台、热水器116台、移动电话230部、家用电脑81台。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区参加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9.08万人、7.63万人、9.75万人和7.2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0.7%、5.3%、8.3%和6.1%。全年征收社会保险基金4.1亿元,发放社会保险基金2.2亿元。

福利事业得到保障,全区有各类福利单位10个,床位1434张,收养、供养老人1072人,其中五保户835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有所提高,保障面扩大,全区已保人数8022人,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城镇2094人,农村5928人;保障资金投入(包括医疗)742万元,增长36.1%。

注:1、公报中部分指标为初步推算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绝对数均按现行价计算,生产总值和增加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按缩减指数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