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顺德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2 佛山市顺德区统计局

金融机构存贷款平稳增长。年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204.0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90.88亿元,增长15.8%。年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89.91亿元,增长4.3%。

证券市场发展稳定。全区有证券公司6家,比上年增长20.0%;股民开户数11.51万户,比上年减少1.0%。全区证券市场股票交易总额219.24亿元,比上年减少32.7%。其中,A股206.68亿元,下降36.0%;B股1.56亿元,下降43.5%。营业收入8066.62万元,比上年下降24.2%。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区有保险公司19家。各类承保金额4668.47亿元,比上年增长0.1%。其中,财产保险3050.75亿元,上升88.0%;人寿保险1617.72亿元,减少52.4%。保费收入13.59亿元,上升10.6%。赔付款支出3.85亿元,上升16.0%。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区级工程技术中心52家,企业博士后流动工作站9个。全年财政科技支出2.10亿元,增长43.9%。全区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4822人,比上年增长6.2%。其中,高级职称2618人;中级职称19043人;初级职称73161人。名牌带动战略效果显著,全区拥有18个中国名牌产品,48个广东省著名商标和50个国家免检产品。获科技进步奖108项,增长5.9%。其中,省级8项;地市级39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6350项,增长26.3%;获专利授权3790项,增长21.8%。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0.2%,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教育总投资15.84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基础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全区10个镇(街道)均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全区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7888人;普通中学60所,在校学生95852人;职业中学12所,在校学生23118人;小学170所,在校学生114691人;幼儿园279所,在园幼儿49781人;成人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341人。适龄幼儿入园率为99.5%;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升学率100%;初中毕业升学率97.4%;高中毕业升学率93.5%;适龄青年高等教育入学率60.0%。全区各类学校及幼儿园共有教职员工22125人,其中专任教师17619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强区建设扎实推进。举办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影响好的文化活动,专业文化品牌和区域文化品牌逐渐形成。全年财政支出文化事业经费1.49亿元,增长41.7%;全区有文化事业机构14个,与上年持平;从事文化事业工作人员377人,比上年增长18.6%;艺术表演场所16个,增长6.7%。有公共图书馆(含区、镇特级文化站)12间,与上年持平;总藏书量145.5万册,比上年增10.2%。电影放映单位13个,与上年持平。全区各种报刊发行量15000万印张(本)。其中《珠江商报》7411万印张;《顺德广播电视报》291万印张;《珠江少年》(杂志)1.5万印本。全区有电视台、电台各1个,有线传输网络站10个。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年财政支出医疗卫生事业经费1.36亿元,增长11.5%。年末拥有卫生医疗机构517个。其中各类医院23间;门诊所(站)494间。有病床5189张,增长1.9%;全区有卫生技术人员8444人,增长0.4%。卫生技术人员增幅较大的有:民营医院899人,增长77.7%;个体诊所516人,增长24.6%。

体育事业欣欣向荣。全区共举办大型体育活动20场次,比上年增长11.1%;参加人数31万人次,增长14.8%。我区运动员参加各类体育竞赛获省级以上奖86项。其中,获世界级冠军9项,亚军1项;获亚洲级冠军3项,亚军1项;获国家级冠军9项,亚军10项,季军8项;获省级冠军21项,亚军11项,季军13项。认真实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为97%,优秀率31%。

十一、市政建设和环境保护

市政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把握顺德建设百万人口中心城区和亚艺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全面深化和完善顺德规划实施、功能定位、用地布局和产业发展格局。全区市政建设投入16.92亿元,比上年增长77.2%。年末实有铺装道路总长度2234.11公里,比上年增长6.7%;年末实有铺装道路总面积1585.11万平方米,增长0.1%。城市下水道总长2001.18公里,增长5.6%。水厂综合生产能力162.7万吨/日,增长5.9%。供水管总长度2259.84公里,增长10.7%。全年供水总量3.66亿吨,增长9.6%。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0.48万吨,减少7.3%。园林绿地面积2935.58公顷,增长7.4%。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143.71公顷,增长5.5%。现有公园383个,增长0.8%。建成区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0.2平方米。

环保工作力度加大。全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6500.37万吨,其中达标排放量6224.55万吨,达标率达95.8%;工业粉尘去除量7534.86吨,增加0.6%;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30783.97吨,增加45.5%;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5503.87吨,增长119.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52.66万吨,增长46.8%;生活污水排放量8518万吨,生活污水处理量2098万吨,增长39.8%;中心城区大良环境噪声达标面积27.76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合理控制。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1163056人,比上年增加14398人,增长12.5‰。全年出生人口11296人,出生率为9.77‰;死亡人口6541人,死亡率5.66‰;自然增长4755人,自然增长率4.11‰;迁入人数12600人,迁出人数3234人,机械增长9366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收支同步增长。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818.92元,比上年增长5.0%;农民人均纯收入9331元,比上年增长5.8%。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018.17元,增长11.4%。城市居民人均居住使用面积37.49平方米,增长0.9%;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使用面积62.84平方米,增长0.7%。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7.0%和34.1%,分别比上年降低1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每百户城市居民汽车拥有量32辆。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区实行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484469人,比上年增长5.5%;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558377人,增长5.7%;参加工伤保险487221人,增长6.0%;参加失业保险490030人,增长6.1%;参加城乡合作医疗786527人,增长6.9%。全区各级共有敬老院32间,与上年持平;社会福利院有床位2862张,收养人数2078人;社会收养性单位1个,有床位100张。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每月300元/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每月270元/人。募集社会福利基金5595万元;发放救济款6753万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线10251户,受保人数2623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