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顺德区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旅游业有较大的发展。全年共接待过夜游客152.4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3%。接待过夜人数201.50万人天,增长11.9%。其中,外国人15439人,增22.1%;华侨、港、澳、台同胞152155人,增长8.0%。全市旅游营业收入(含宾馆、酒店)18.76亿元,增长25.8%,旅游创汇7491万美元,增长37.1%。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出口难度大的情况下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全年实现进口贸易总额54.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出口贸易总额30.88亿美元,增长19.0%;进口24.06美元,增长12.0%。协议利用外资3.0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80亿美元,增长5.0%。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财政收入持续大幅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88.50亿元,比上年增长41.9%,其中中央财政收入45.00亿元,增长41.3%;省级财政收入11.67亿元,增长30.5%;地方财政收入31.88亿元,增长47.6%。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35.00亿元,增长36.9%。 金融机构存款增速放缓。年末各项存款余额663.55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26.80亿元,增长4.6%。居民投资渠道增多,储蓄继续呈分流趋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25.04亿元,增长6.0%。 证券市场股票成交总额缩减。全市有证券公司4家,股民开户数12.84万户,比上年增长41.6%。全市证券市场A股交易总额288.98亿元,比上年减48.9%。营业收入2.00亿元,比上年减19.0%。B股交易总额11.63亿元。 保险事业发较快。全市各类保险金额1832.71亿元,比上年增长52.9%。其中,财产保险1328.30亿元,增长29.6%。人寿保险495.24亿元,增长185.4%。保险收入9.63亿元,增长25.9%赔付款支出2.13亿元,增长21.0%。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5293人,比上年增长5.2%。其中,高级职称1432人;中级职称13355人;初级职称60506人。有企业技术开发机构263个,投入科技开发经费7800万元,增长13.0%。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显著成果,获科技进步奖90项,增长20%。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0项;地级市70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2700项,增长22.8%;专利批准1940项,增长12.3%。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5.6%,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有小学212所,在校学生130910人;普通中学64所,在校学生80089人;职业中学15所,在校学生19002人;中等师范学校1所,在校学生585人;成人教育学校5所,在校学生6008人,幼儿园309所,在园幼儿54713人。适龄幼儿入园96.7%;学龄儿童入学率99.98%;初中毕业升学率93.3%;高中升学率73.4%.全市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12223人,其中,专任教师11268人.现有校舍384.7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5.6%.年内教育总投资9.29亿元,增长17.8%.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有公共图书馆(含区、镇特级文化站)11个,比上年增长37.5%;总藏书量51万册,比上年增长15.9%。全市各种报刊发行量5979万印张,增长36.2%。其中《顺德报》5410万印张,增长39.7%;《顺德广播电视报》185万印张,增长18.5%。全市有线电视台、站10个。有文化事业机构13个,比上年减13.3%;艺术表演场所22个,与上年持年。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拥有卫生医疗机构213个,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各类医院4间,卫生院13间,均与上年持平:门诊所(站)191间,比上年增长18.9%。有病床3797张,比上年减1.6%;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5419人,减少5.2%。卫生技术人员增幅较大的有:中西结合高级医师11人国,增长18.2%;其他技士30人,增长16.7%;检验师183人,增长15.8%。 体育事业欣欣向荣。全市共举办大型体育活动109场次,参加人数33万人次。我市运动员参加各类体育竞赛获省级以上奖89项,比上年增长39.1%。其中,获国家级冠军19项,亚军17项,季军13项;获省级冠军17项,亚军13项,季军10项。认真实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市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97.2%,优秀率31.9%。 十一、市政建设和环境保护 市政建设重点转移到市中心城区和各镇城区上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新城区的市政大楼、德胜广场、顺德展览中心、顺德一中初中部等重点建设工程相继投入使用,一批建设项目正在密锣紧鼓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很快,已完成了新城区内主要路网的建设,核心区道路基本成型。高起点地修编了新城区规划,把新城区的建设范围由6.5平方公里扩大到31.8平方公里,构建出新城区开发建设总体蓝图。在新城区建设的带动下,各镇也花大力气抓好城区建设。年末全市增长9.5%;铺装道路总面积1538.45万平方米,增长4.9%。城市下水道总长1648.66公里,增长8.8%。水厂综合生产能力145.90万吨日,比上年增长7.4%。供水管总长度1805.3公里,增长6.1%。全年供水总量2.85亿吨,增长22.8%。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2.2万吨,增长7.6%。园林绿地面积1820.15公顷,增长1.3%。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308.56公顷,增长17.9%。现有公园292个,增长88.4%。现有公厕178间,增长14.1%。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73平方米。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全面启动了“青山、碧水、蓝天”环保工程,环境综合治理、基塘整治、清理山坟、河涌整治等项目进展加快。全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2023.81万吨,其中达标排放量1842.58万吨,达标率达91.0%,比上年增长20.8%;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3981130万标立方米,增长9.0%;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9862.83吨,减少13.2%;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611.24吨,减少45.9%;环境噪声达标面积9.88平方公里,比上年扩大5.9%。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1094751人,比上年增加13018人,增长1.2%,其中非农业户籍人口369874人,占总人口33.8%。全年出生人口11163人,出生率为10.20%;死亡人口6062人,死亡率5.54%;自然增长5101人,自然增长率4.66%;迁入人数12557人,迁出人数8007人,机械增长4550。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收支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82元,均比上年增长5.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042元,增长4.4%%。根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居住使用面积34.26平方米,增长2.1%;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使用面积59.1平方米,增长3.2%。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1.9%和39.42%,分别比上年降低0.43个百分点和1.07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