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禅城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通信强势不减,信息社会发展加快。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收入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电信业务收入13.72亿元,增长40.9%,年末本地网固定电话用户36.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1.24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2.7%和39.0%;邮电通信设施不断更新完善,信息化工程稳步推进,无线市话(小灵通)三期工程全面完成,建成基站1300个;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4.27万户,增长40.5%。 七、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稳中趋旺,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全年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50亿元,同比增长14.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89.27亿元,增长15.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3.01亿元,增长10.3%。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汽车、通信类产品以及与住房相关的商品消费进一步扩大。从全区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商品类值看,全年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销售增长37.9%,通信器材类增长47.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8.5%,汽车销售增长21.5%。全年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350.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至年末,全区共有商品交易市场184个,全年成交额147.25亿元。 八、对外经济贸易 外贸出口稳步上升,利用外资有新发展。据海关统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9.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6%,其中,进口17.0亿美元,增长33.9%,出口22.85亿美元,增长38.7%。在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10.60亿美元,增长37.3%;加工贸易出口12.23亿美元,增长39.8%,出口额超5000万美元的出口企业共9家。 利用外资稳步发展。全年新签项目41宗,合同利用外资3.01 亿美元,增长59.4%;实际到资3.14亿美元,增长1.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11亿美元,增长1.4%。 九、金融、保险业 金融形势健康稳定,资金运转效率提高。金融机构年末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为845.78亿元,贷款余额为598.0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35.8%和48.3%。金融对全区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和居民消费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保险市场稳步开拓,保险意识逐步增强。全区共有保险公司12家,全年保费收入12.18亿元,比上年增长35.6%,其中,人寿险9.09亿元,增长43.4%,财产险2.71亿元,增长5.8%;保险赔款支出2.64亿元,上升20.3%。 十、科技、教育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区现有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省级重点工程中心2个、市级研究发展中心11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4家。全年通过省级鉴定的科技成果32项,获省科学技术奖2项、市科技进步奖12项、区科学技术奖29项,争取上级各类科技经费1400多万元。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建筑卫生陶瓷特色产业基地”、“中国童装设计中心”相继落户我区,“国家火炬计划精密制造业基地”在禅城高新技术开发区挂牌。知识产权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全年专利授权1200多件,5个企业被批准为省专利试点企业,我区成为广东省首批知识产权区域示范试点。 教育事业扎实推进,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学校117所,在校学生9.99万人,幼儿园124所,在园幼儿2.96万人,全区共有教职工0.91万人,其中专任老师0.65万人。全区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95.6%,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9%,高中毕业生升学率89.3%。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围绕建设“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和文艺创作工作,文化精品层出不穷,群众文艺蓬勃开展。参选“五个一工程奖”的文艺作品共计95件,参加“百花奖”的音乐、曲艺作品共有38件,“佛山市十大民间佳粤曲唱家”比赛获金奖2名,银奖2名,“蓓蕾奖”1名。年末全区共有各类业余文艺社团18个,群众馆艺术馆1个、文化馆1个和文化站9个,公共图书馆2个,图书馆藏量70.6万册,博物馆及纪念馆5个。 卫生条件明显改善,防范非典成效显著。在今年抗击“非典”期间,全区防控措施扎实有效,监控体系健全严密,在成功阻击“非典”疫情的同时,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卫生事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辖区内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企事业单位卫生所、医务室和门诊部)327个,其中医院10间,拥有卫生技术人员0.56万人,其中医生2246人,护师、护士2185人;每百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4人,拥有医生0.39人。全区医院共有床位数4633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市民体质明显增强。成功地承办了全国女足超级联赛佛山赛区赛事,中国足协杯男子足球赛的六场比赛等多项大型赛事;积极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区共开设体育辅导站121个,社会体育指导员526人,全区体育人口比重达52.5%;《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率、达标率均为100%、优秀率达31%。全民体质得到明显增强。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优生优育深入人心。2003年,全区出生人口4915人,人口出生率为8.5‰;年末全区户籍人口57.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6‰。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继续推进,全区计划生育率达96.12%,节育率达85.34%。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城市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827元,增长9.2%,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8.5%。恩格尔系数为34.1%,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59.5台,空调机172.5台,电脑70.5台,移动电话193部,摩托车141.5辆,汽车3.5辆;农民人均纯收入7186元,增长8.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0.97亿元,增长18.1%。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长17%,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医疗保险制度继续完善,城乡低保工作得到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对象的保障率、低保资金到位率和兑付率达到100%。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3.5%,就业形势和劳动关系保持稳定。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中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