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禅城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2 佛山市禅城区统计局

(2004年4月8日)

2003年是佛山市禅城区调整起步、改革发展第一年。在佛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禅城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抢抓机遇,团结拼搏,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年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经济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稳步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全区国民经济持续稳健协调发展。据初步核算,2003年禅城区生产总值245.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2%,经济增长速度创近年新高。从三次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86亿元,比上年下降30.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3.97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1.0亿元,增长13.5%。三次产业结构为0.3:62.6:37.1。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建立和完善两级行政管理体制,完成了镇、街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来5镇8街道撤并为1镇8街道。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继续推进公有企业改革,至年底,全区通过各种形式转制企业1036家,占应转制企业的90.8%。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GDP)4.26万元,比上年增长15.1%。就业和再就业形势稳定,城乡从业人员稳步增长,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27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7186元,增长8.0%。城乡居民住宅面积继续增加,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绿化、美化、净化继续得到加强。

市场物价基本保持稳定,价格总水平小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6%,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4.3%,主要是粮油的价格上涨8.9%,鲜菜价格上涨19.1%等因素的带动,消费品价格上涨1.4%,服务项目价格下降1.6%,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累计同比下降2.5%。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交通、能源、土地、人才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比较突出;服务业发展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还不相适应;民营经济总量、规模还有待于提升;社会保障体系还需不断完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业

农业生产总量下降。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全面推进,我区农业呈逐年萎缩的态势,农村经济已转向二、三产业为主。2003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4299亩,比上年减少25.1%;水产品的养殖面积14701亩,比上年减少45.9%。农业生产总量全面下降:蔬菜总产量1.56万吨,同比下降33.7%;肉类总产量6798吨,水产品产量8779吨,分别下降51.3%和32.1%。全年实现农业产值2.4亿元,比上年下降43.2%。其中:种植业产值0.28亿元,下降56.2%,畜牧业产值0.70亿元,下降45.1%;渔业产值1.37亿元,基本与去年持平。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在农业生产逐步缩减的同时,我区农村经济较好地实现了向二、三产业转化。去年以来,通过不断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确保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抓好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2003年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86.78亿元,同比增长16.4%,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净收入18.64亿元,同比增长11.6%。

三、工业

“工业强区”全面推进,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强区”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2003年,禅城工业以建设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名牌企业、传统产业为聚集,改造提升陶瓷、有色金属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扶持发展光电一体化、装备制造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生产实现了较快的增长。200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66.69亿元,同比增长21.6%,实现工业增加值143.92亿元,同比增长18.7%,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6.2%。

非公有制企业高速发展。非公有制的“三资”工业和民营工业发展迅猛,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达32.2%和27.3%,生产总量占全部工业83.6%,对工业增长贡献率为89.8%,成为我区工业发展的主推器和重要力量。

支柱产业作用增强。2003年,我区的支柱产业继续得到发展壮大,优势行业、名牌企业不断做大做强。陶瓷、塑料、电气机械、仪器、办公用机械、通信电子、纺织服装等六大行业完成产值344.37亿元,同比增长33.3%。其中: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及仪器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48.7%和75.3%。

工业品内销与出口保持大幅增长,工业经济效益同步提高。全年工业品销售产值544.3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6%;完成工业品出****货值126.39亿元,增长37.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0.21,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实现产值与效益同步增长

四、建筑业

建筑企业发展平稳。全年全社会建筑企业实现施工产值36.32亿元,增长12.0%;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05亿元,增长13%。完成施工面积505.59万平方米,增长12.7%;竣工面积210.66万平方米,增长46.2%。建筑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7.01万元,比上年增长18.4%。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区50万元以上规模的在建项目457个,其中千万元以上的大项目186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5.66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固定资产投资率为38.9%,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在全社会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39.59亿元,增长62.2%,更新改造投资33.16亿元,增长70.4%,房地产投资22.79亿元,比上年减少11.2%。

二、三产业投资力度加大,投资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全年第二产业投资完成40.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5%,占总投资额42.5%,其中在制造业投资达26.58亿元,增长170.2%;第三产业投资完成52.8亿元,增长0.9%,第三产业投资保持较大投入量,但受房地产投资缩减影响增速趋缓。

六、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网络有较大改善,民用汽车数量快速增长,电信业高速发展。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24.83亿元,增长12.7%。

年末全区境内公路通车里程282.1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82.1公里,全区公路密度1.83公里/平方公里,年末拥有汽车6.4万辆。交通运量小幅增长,运输能力继续上升,全年完成客运量2128万人,比上年增长22.4%,完成旅客周转量9.03万人/公里,增长0.6%;完成货运量1979万吨,比上年增长0.4%,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489.8万吨,增长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