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锡山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无锡市锡山区统计局 (2007年4月10日) 2006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民经济取得又好又快发展。全区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增长活力进一步增强,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城乡建设不断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如其实现。 一、 综合 全区经济持续保持稳步增长。2006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2.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6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137.51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69.47亿元,增长16.2%。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404元,比上年增长14.7%。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由上年的2.9:64.9:32.2调整为2.6:64.7:32.7.全区营业收入达到1233.65亿元,比上年增长28.4%。 二、 农业 农业结构持续调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2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6.16亿元;林业产值0.20亿元;牧业产值2.92亿元;渔业产值1.39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60亿元。全区年末耕地面积26.10万亩,全年粮食总产值10.94万吨。 经济强镇培育再见成效。全区7个经济强镇共实现工商两业销售收入724.00亿元,其中工业销售收入568.24亿元,商业销售收入155.76亿元。东亭街道、安镇镇、东北塘镇、东港镇工商两业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分别达到138.13亿元、156.02亿元、140.02亿元和113.29亿元。 三、 工业 工业经济在较高的发展平台上实现持续增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年完成工业主营业务收入770.20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590.74亿元,增长29.0%。全区实现工业利润总额29.96亿元,比上年增长5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3.85亿元,比上年增长62.5%。全年工业用电量25.9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1%。 私营个体经济稳步壮大。全区民营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强劲态势,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区私营个体企业2.91万户,从业人员14.80万人,注册资金150.31亿元,分别增长10.2%、14.1%和24.8%。私营个体企业实现增加值15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3%;税收收入19.27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9.90亿元,比上年增长15.1%。 四、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6.33亿元,比上年增长21.2%。投资结构持续改善,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拓宽投资领域,民间投资入日趋活跃。私个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投资额的比重达到35.4%。全区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1.93亿元,比上年增长18.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4.40亿元,比上年增长26.2%。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区48家建筑施工企业,全年实现建筑企业总产值29.59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年末从业人员23474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40.87万平方米。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4.31亿元,比上年下降2.0%。去年施工面积万平方米217.68,竣工面积106.40万平方米。 全区3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大力推进。107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71.88亿元,其中77个项目竣工投产或完成年度计划投资。这些项目的建成将有利的促进我去经济的发展。 五、贸易业、开放型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步上升。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个体商贸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在实现的零售额中,个体实现零售额42.81亿元,占到总量的70.6%。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全区拥有亿元市场4个,实现商品成交额154.28亿元。 对外贸易增长强劲。全年外贸供货额为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外贸进口再创历史新高,全区自营进出口总额21.57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总额12.20亿美元,增长55.5%。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并驾齐驱,全区共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98家。 利用外资大幅增长。全年新批三资企业123家;全年协议注册外资额9.17亿美元,下降39.4%;到位注册外资额3.40亿美元,增长23.2%(商务部认可数),大项目数增加,总投资超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共56个。锡山开发区新批外资项目72个,协议注册外资8.17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2.90亿美元。全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16家。 六、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区实现财政收入3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敌方一般预算收入15.26亿元,比上年增长15.7%。财政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为4.23亿元、2.81亿元,分别增长25.2%、10.1%。全年预算内财政支出14.04亿元。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市维护费支出33790万元,下降21.0%;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为30575万元,增长12.1%;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3911万元,增长24.5%;行政管理费支出15996万元,增长31.2%。 金融形势稳定,存贷款同步增长。年末驻区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50.05亿元,比上年增长9.8%;各项贷款余额为150.72亿元,比上年增长34.9%,存贷比为60.3%。 七、教育、科技 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55所,其中:中等学校18所,小学36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57368人。其中各类中等学校在校学生26576人,小学在校学生30707人。幼儿园35所,在园幼儿10906人。 年末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254人,其中中高级职称5621人。全区完成科技项目185个。其中国家级20个,省级32个,科技项目的数量、质量均创最好记录。全区有科技学会11个,共2375人;科技协会11个,共1610人;研究会1个共75人。 八、文化、卫生、民政、法律 文化事业继续繁荣。年末全区共拥有影剧院10个;文化馆1个;文化中心7个;图书馆8个,藏书66.40万册。 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全区医疗机构166个,床位1287张;卫生技术人员194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24人。 全区敬老院10家,收养人数625人;福利工厂62家,年末职工5170人,其中残疾人员2245人。 全区律师事务所6个,法律服务所11个,共办理各类法律事务2118件。全区公证处1个,公证人员3人,共办理各类公正3759件。全区专职司法助理员7人,人民调解委员会216个,调解人员117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