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锡山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2 无锡市锡山区统计局

2002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和扩大开放,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综合实力、运行质量和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计划调控目标,为实现我区“十五“期末营业收入超千亿的战略目标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综合

全区经济增长稳步土升,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82.8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48.5亿元,增长1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2253元,比上年增长11.7%。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4.7:260.4:234.9调整为4.5:260.2:235.3。全区财政总收入14.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人5.4亿元。全区营业收入达到448.3亿元,比上年增长61.9%。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6.2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全区年末耕地面积22675公顷。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7.2亿元〈粮食为1.4亿元〉林业产值663万元;牧业产值3.1亿元;渔业产值1.3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23.1万千瓦。推进土地使用和流转制度改革,631亩农村集体用地通过租赁、转让等方式实现规范流转。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得到有效控制。

三、工业、交通

全区工业经济在较高的基数平台上实现持续增长。全年工业总产值、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分别为298.3亿元、281.4亿元、23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0%、41.3%、33.4%。全区工业企业数5124个、全部职工平均人数151226人,增长16.5%、19.0%。5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工业产品销售收人、利税总额为194.7亿元、39.3亿元、186.4亿元和13.0亿元,分别增长42.6%、37.9%、49.3%和30.6%。工业用电量达10.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1%。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行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中的精密机械及汽车配套业、电子信息及高档家电业、精细化工及生物医药业、特色冶金及金属制品业、高档纺织和服装加工业五大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及利税总额分别为109.6亿元、103.0亿元和7.5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56.3%、55.3%和57.7%。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不断健全,区中小企业担保协会已发展会员企业62家,发生担保业务40多笔,担保余额3378万元,累计担保3998万元。

全区公路里程1001公里,其中干线公路里程95公里;航道里程244公里。

四、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6亿元,比上年增长59.3%。投资结构继续改善。进一步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拓宽投资领域,民间投资日趋活跃。私营个体投资占农村投资的比重达68.9%。加大产业投资力度,第二、三产业投资全面增长。第二产业技资30.9亿元,增长53.9%;第三产业投资10.4亿元,增长82.8%。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年建筑企业总产值完成11.6亿元,增长38.0%。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240.2万平方米,增长134.6%;房屋竣工面积131.9万平方米,增长98.5%。

房地产开发大幅增长。全年投资额、商品房屋销售额为5.9亿元、3.0亿元,增长85.9%、14.3%;施工面积、商品房屋销售建筑面积为77.0万平方米、28.3万平方米,增长92.0%、36.5%。

五、贸易业、开放型经济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亿元,增长18.0%;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商品销售额15.8亿元,其中:批发额10.2亿元,零售额5.6亿元。

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抓住国际资本和产业加速向长江三角洲集聚及上海申博成功的新机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外贸供货总额达50.0亿元,比上年增长24.3%;自营出口总额2.2亿美元,增长24.7%。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年新批外商技资企业164家,比上年增加73家。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金额12.9亿美元,增长145.9%;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7亿美元,增长63.7%。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制造业仍是吸引外资最集中的领域,第三产业外商投资明显升温。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集聚效应和产出功能明显增强,各镇利用外资有了突破性进展,总体呈现意向项目多、规模大、洽谈成功率较高的特点。

六、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区财政总收入14.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4亿元,财政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为1.9亿元、0.9亿元,分别增长22.7%、118.7%。全年预算内财政支出6.6亿元。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支援农村生产支出945万元,增长8.9%;城市维护费支出14129万元,增长17.5%;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为16982万元,增长15.9%;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2108万元,增长26.6%;行政管理费支出4567万元,增长0.6%。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驻区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01.6亿元,增长23.7%;各项贷款余额为60.5亿元,增长23.3%。存贷比为59.5%。

七、教育、科技

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83所,其中:中等学校21所,小学6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区共有各类学生61826人。各类中等学校在校学生30180人,增加2072人;小学在校学生31369人,减少1513人。幼儿园68所,幼儿园在园幼儿2797人。另外,全区还有广播电视大学及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成人技术培训学校103所。广播电视大学在校学生1100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在校学生23891人。

全区完成科技项目94个。全区有科技学会12个,共2675人;科技协会10个、共1493人;研究会1个,共75人。

八、文化、卫生、民政、法律

继续加强文化建设。年未全区共拥有影剧院、大会堂14个;文化馆1个;文化中心14个;电影放映队15个,电影观众41.5万人次;图书馆15个,藏书53.4万册。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全区医疗机构126个,床位1272张;卫生技术人员1648人,其中医生676人。全区敬老院14个,收养老人545人;福利工厂89个,职工8377人,其中残疾人员3662人。全区律师事务所3个,法律服务所14个,共办理各类法律事务1602件。全区公证处1个,公证人员3个,共办理公证书3530件。全区专职司法助理员14人,人民调解委员会258个,调解人员153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