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莱西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2 青岛市莱西市统计局

2005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现代化生态型滨河城市三大目标,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四大战略,全力打造新型莱西,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各项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市各级各单位共获得青岛市级以上荣誉称号180多项,其中市委、市政府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15项,在省级以上推广典型经验12项,为历史最多。2005年,我市首次进入了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并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市)”、首批“省级文明城市”、“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繁荣莱西、平安莱西、文明莱西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初步核算,实现全市生产总值(GDP)193.58亿元,增长21.1%,是2000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4.78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98.76亿元,增长26.3%;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70.04亿元,增长20.8%。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4年的15.1:48.0:36.9调整为12.8:51.0:36.2。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0006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2566万元,增长51.3%,地方财政支出79331万元,增长34.5%,收支基本平衡。

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截至2005年末,全市经工商注册的个体户达到13111户,增长3.6%,从业人员22242人,增长24%;私营企业2178户,增长34.6%,从业人员41921人,增长62.6%。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经济总量偏低,产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一产比重偏高,二产、三产比重偏低;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过低;引进外资的质量有待提高,高科技项目不多;公共财政保障力不强,对公共事业投入不足,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农村市场还需进一步开拓,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完善。

二、农业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提高。2005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三农”政策,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农业增产、增效,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市上下认真落实种粮、良种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惠民政策,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农民“零负担”。农、林、牧、渔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粮食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大幅提高。全市粮食播种面积85142公顷,增长35%,亩产达到417.2公斤,总产量达到53.28万吨,增长33.7%。2005年末,全市实有耕地69670公顷,比去年年末增长0.16%。

2005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5年(万吨) 比上年+-%

粮食总产量 53.28 33.7

其中:小麦 26.67 56.5

玉米 25.63 17.9

花生 9.74 -12.0

蔬菜(不含果用瓜) 100.51 -12.0

水果 16.03 17.0

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升。畜牧业生产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突出结构调整、示范园区建设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重点工作,加快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步伐。大牲畜年末存栏19.8万头,与上年持平。其中奶牛8.02万头,比上年增长14.6%;生猪年末存栏39万头,比上年增长5.2%。家禽出栏7200万只,比上年增长53.3%。

2005年主要畜产品产量如下:

2005年(万吨) 比上年+-%

肉类总产量 19.75 38.1

其中:猪肉 5.48 7.2

牛肉 0.55 5.8

羊肉 0.15 -6.2

禽肉 13.54 67.0

禽蛋 10.02 10.1

奶类总产量 20.00 1.5

其中:牛奶 19.90 1.5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665公顷,实有林地面积4289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8.1%。

渔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1529吨,比上年增长0.1%。

农业生产设备进一步改善。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3.0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0%。农用汽车12004辆,比上年增长5%;农用拖拉机30737辆,比上年增长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4.89万亩,比上年增加3.0%。农村用电量36262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39%。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发展速度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主导地位凸现。200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1.9亿元,增长26.7%。在所有工业的经济总量中,规模以上工业占据了大半壁江山。2005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0个,比年初净增145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56442万元,增长44.23%,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7.9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7%,比去年增加3.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79402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4.52%,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5.7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完成1716343万元,同比增长49.78%,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7.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39719万元,同比增长204.53%,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92.13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发展。在投资的拉动下,建筑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6.86亿元,增长24.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迅猛,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全市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政策紧、矛盾多、压力大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机制,激活土地供应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规范土地出让行为,扩大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比例,年内实现土地出让纯收益2.06亿元,实现收益1.8亿元,全年共储备土地17643亩。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在上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118.29亿元,比上年增长51.2%。其中,城乡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110.11亿元,比上年增长54.5%。

房地产开发势头不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2005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56亿元,同比增长28.49%。全年商品房房屋施工面积127.2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9.94%。商品房房屋竣工面积45.6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56%。商品房预(销)售面积69.9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6.21%。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1460元/平方米,同比增长29.67%。其中,外地人购房比例由上年的35.7%上升到38.1%。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87%。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全市建筑装饰业、商业、餐饮服务业等市场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使城市的综合功能进一步完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