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莱西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2 青岛市莱西市统计局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较快发展。2005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完成19.81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完成货运量1501.37万吨,完成货运周转量170546万吨公里;完成客运量443.69万人次,完成客运周转量45512.4万人公里。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887.3万元,增长15.3%;国内函件334.12万件,减少5.6%;国际函件0.38万件,减少45.7%;国内汇票5.85万张,增长8.3%;特快专递3.79万件,减少13.9%;全市程控交换机总容量已达22.3万门,与上年基本持平。862个村全部开通程控电话,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8.84万部,增长2.7%,其中农村用户14.95万部,增长4.2%。全市互联网用户达到6.4万户,增长35%。移动电话发展到20万户,增长13.6%。

六、国内贸易

消费渠道拓宽,消费品市场持续旺销。由于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升及消费观念的改变,使城乡消费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60.5亿元,增长15.9%。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50.75亿元,增长15.5%;餐饮业零售额7.5亿元,增长18.9%。

城乡集贸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居民消费需求稳步上升。2005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完成46亿元,比上年增长21%。

七、对外经济

外经外贸增势不减。2005年,全市上下积极应对挑战,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提高外资利用的数量和质量,对外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2.68亿美元,增长27.3%,其中,出口创汇完成8.16亿美元,增长25.3%。

利用外资取得了新突破。全年新批准外资项目254个,合同利用外资10.30亿美元,增长22.8%;外商直接投资3.18亿美元,增长3.4%;外汇到帐7922万美元,增长108%。全年新开工外资项目119个,投资总额4.1亿美元;竣工投产的外资项目108个,总投资为4.26亿美元。

国内招商成绩显著。全年实际利用内资45.8亿元。其中新引进内资项目837个,合同利用内资143.9亿元,比上年增长84.4%,实际利用内资41.9亿元,比上年增长53.5%。

八、金融业

金融业健康运行。2005年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72.12亿元,比年初增长19.67%。其中企业存款9.07亿元,比年初增长36.5%。城镇居民储蓄存款56.83亿元,比去年增长17.15%。各项贷款余额43.34亿元,比年初增长12.96%。其中,商业贷款6.73亿元,比年初增长9.19%;农业贷款11.69亿元,比年初增长13.31%;中长期贷款109029万元,比年初增长9.8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就。2005年,我市共争取国家级项目14项、青岛市级项目7项,确立莱西市级项目44项。有21个科技项目通过鉴定验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获山东省级科学成果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青岛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引进新技术、新品种29项,促进了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并首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普通中学45处,在校学生47211人,其中高中6处,在校学生14704人;拥有职业学校5处,在校学生9470人;拥有小学108处,在校学生41158人;幼儿园259所,在园幼儿11907人。2005年,教育经费总投入30087万元,其中投入校舍危房改造资金466.68万元,改造危房42919平方米,投入校园建设资金4600万元,完成了一中北校二期工程、一中南校扩建工程、电大扩建工程。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95.3%。高考文、理科纯文化课(不含音体美)本科达线率分别为29.25%、44.54%,高考本科达线率连续4年居青岛第一位。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取得新成果。2005年全市编创人员及业余作者共在地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化艺术作品103件,其中52件获奖。全市现有农村文化大院651个。

卫生机构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及服务保障工作得到了加强,健全了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改善了群众的就医条件。全市现有医疗卫生机构1030处(含诊所、卫生室),医疗床位1825张,卫生技术人员3392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市建立,参加人数达到587222人,参合率95.5%。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5年,全市共向青岛市级以上体校和体育专业队伍输送体育人才12名。全市运动员参加青岛市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得148枚奖牌,其中金牌50枚,银牌51枚,铜牌37枚,其中一名运动员在亚洲射箭锦标赛上获得1枚团体金牌。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现代化城市框架基本确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我市全面加强城市市政及公用事业设施建设,对城区进行了大面积的绿化、硬化、亮化、美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供水、供热、供气、供电能力增强,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城市供电:全市实际用电量14206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2.4%。其中工业用电106685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9.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5369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8.1%。

城市供水:全市供水总量达到2330万吨,日均用水6.38万吨。其中生活用水1250万吨,日均用水3.42万吨。

城市供热:全市实际供热面积97.5万平方米,其中住户面积82.5万平方米。

城市供气:城市煤制气总户数达到16469户,用气总量达到330万立方米。液化气总户数达到51253户,用气总量达到4850吨。

城市道路和交通:2005年末,全市城市道路长度达到311.4公里,硬化道路面积达到525万平方米,路灯13977盏,亮灯率达98%以上。共有营运公交汽车111辆,运营线路网长度为253公里。

环保及绿化:2005年,我市生态建设成绩斐然,跻身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现有大型生活垃圾处理厂1座,排水管道360公里,城市污水处理厂1座,设计处理能力每日6万吨,实际处理能力为每日5.7万吨,年处理量为1524万吨。建成医疗废物焚烧场一座,日实际焚烧处置医疗垃圾8—10吨。投资1亿多元,建成了市污水处理厂三期、姜山污水处理厂一期、纺织染整污水处理厂一期、电镀专业污水处理厂,投资1.2亿元的海尔废旧家电、固废及危险品处置项目已部分投入运营。全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6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绿化覆盖面积1339.9公顷,园林绿地面积1148公顷,公共绿地面积318公顷。全市现有公园7个,面积267公顷。在城区开展的以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立健全防治设施和消杀为主要内容的除“四害”(鼠、蝇、蟑、蚊)活动,获得“全国除四害三项达标先进城市”。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顺利通过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的考核验收,达到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一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