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锡山区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2 无锡市锡山区统计局

锡山设区第一年

锡山区位于无锡市东部,由原锡山市〈无锡县〉撤市分区而来,南临太湖,北近长江,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沪宁、锡澄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横贯境内,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全区总面积455平方公里,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4个镇、118个行政村和34个居委会,总人口42.6万人。

锡山区历史悠久,距今约7000年的彭祖墩文化遗址、始建于公元154年的周泰伯基等都在境内,是我国古代吴文化的发源地。依靠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理环境,锡山历来是一个人文荟萃、经济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20多年来,勤劳纯朴的锡山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2001年撤市建区后,锡山区按照新世纪、新设区、新起点的新要求,以富民强区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总目标,走“开放兴区“和“科技强区“之路,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田园、道口、园区、城镇“四大特色经济,不断提高区域综合竞争能力,努力夯实建区初期的发展基础,全区经济社会出现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1年,全区完成工业开票销售173亿元,创工业利税13.2亿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3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1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0.6亿元,比上年增长46.7%。

三业保持协调发展,经济总量明显提升。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锡山区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目前,全区共调整多种经营面积8万亩,占可种养总面积的25%,其中经济作物面积2.7万亩,水产养殖面积2.9万亩,商品蔬菜面积1.3万亩,林果茶业面积1.4万亩,奶牛存栏8894头。培育各类种养殖专业户5268户。初步形成了奶牛、蔬菜、特种水产、花卉苗木、茶叶、蚕桑、葡萄等特色农产品和特色农业。农业招商引资和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不断加快,投资500万美元的泰花淀粉和3000万元的青草地乳业项目均在锡山经济开发区建成投产。2001年底,全区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农民人均纯收入5250元,同比增长6%。农民生活正在向宽裕型小康和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工业经济势头良好,运行质量稳步提高。自1997年全面推进以镇村集体企业为重点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全区工业经济基本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目前,全区拥有工业企业4397家,主要分布于机械、轻纺、电子、冶金、材料、化工医药、信息产业等七大领域,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2001年,全区完成工业开票销售收入173亿元,利税总额13.2亿元,同比均增长20%;工业用电8271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0.8%。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资本经营已具备一定基础。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达到363家,销售占到全区销售总量的66%。其中,有21家工业企业销售超亿元,红豆集团、众星集团销售超10亿元,骨干支撑和带动作用十分明显。江苏红豆股份有限公司已成功上市,江苏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进入上市前辅导期,其它如兴达泡塑、双象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也已完成了规范改制,积极参与资本经营的前期准备。企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产品结构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全区现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1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九五“期间共有29个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2001年有5个产品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IS09000系列认证企业达134家。道口商贸经济发展迅猛,三产发展呈现新的亮点。近年来,锡山区以沪宁、锡澄高速公路锡东和东北塘两大道口间的带状地域为载体,依托大交通,建设大市场,促进大流通,加快形成两大物流中心。沪宁高速公路锡东道口的麦德龙、欧倍德、金光纸业、红星美凯龙四大商贸企业2001年完成销售20亿元,充分发挥出规模带动和辐射作用,“大卖场“格局已初步形成,华东地区重要的物流、商流中心地位正在逐步确立。东北塘互通经贸区的建设不断加快,2001年10月建成的元锡大明不锈钢市场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不锈钢专业市场,以其为龙头的集贸易、仓储、加工和配送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生产资料物流区已初具规模。各类专业市场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目前全区共有农贸市场18个,消费品市场3个,生产资料市场3个,三产个体工商户6660户,三产私营企业333户。2001年全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亿元。此外,旅游、房地产、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三产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以泰伯墓为主体的鸿山景区已建成开放,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的到来。

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省锡山经济开发区自1992年启动建设以来,软硬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园区规模迅速扩大,功能布局更趋完善,招商引资的龙头地位开始凸现。2001年共引进外资项目57个,其中超千万美元的项目33个,超亿美元的项目3个,合同利用外资4.6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96亿美元,分别占到全区引进外资总量的88.5%和92.5%。目前,锡山经济开发区的外商投资工业园、商贸园、科技工业园正在成为境内外客商的投资热点,商贸经济、信息产业均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镇级利用外资也取得新的进展,2001年共新批外资项目34只,引资6000多万美元。2001年全区开放型经济增势强劲,合同利用外资5.2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2.25亿美元。全区现有自营出口企业41家,2001年自营出口总额1.7亿美元。

园区建设全面展开,个私经济发展迅猛。近年来,全区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科技化的标准,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把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各镇、村工业园区作为引进外资、启动民资的有效载体,搞好规划建设,并提供激励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向园区集中,原则上规定每个镇规划工业园区面积不低于1000亩。目前,全区工业园区已投入资金近3亿元,具备了一定规模和水平。2001年人园企业完成销售5.2亿元,园区经济已成为乡镇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以此为载体,乡镇个私经济迅猛发展。2001年新增私营企业800多家,注册资金7.2亿元。全区私营企业、私营工业企业累计数分别达到4200多家和3500多家。2001年私营企业完成工业销售收入113亿元,工业增加值24.4亿元,利税总额7.4亿元,分别占到全区乡镇工业的68.7%、66.7%和67.4%,已成为乡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区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小城镇规划面积2943公顷,建成面积1528公顷,非农人口10.2万人,农村城市化水平达到40%以上,已形成以东亭新城区为中心,锡沪、锡沙、锡甘三条主干道为骨架,梯度分布的城镇网络体系。全区现有4个省级新型示范小城镇,5个元锡市级新型示范镇。区内交通道路、供电、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完善,交通道路主干道的改拓建工程已全部完成;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6.45万门,共安装电话11.7万门,电话主线普及率为27.2%;供电设施有22OKV变电所2座,下辖11OKV变电所7座,35KV变电所6座,总容量达825600千伏安。全区现有中小学校96所,其中小学74所、初中11所、普通高中8所、农职业中学2所,其中江苏省天一中学高中部为国家级重点高中。全区14个镇均通过了无锡市政府组织的教育基本现代化验收,5个镇创省教育现代化先进镇。全区现有锡山人民医院1个区属医院,张泾、安镇和荡口3个镇中心卫生院,东北塘、东亭等11个镇卫生院。全区文化、体育设施特别是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体育中心等区级文体设施相对健全,为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