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南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2 青岛市市南区统计局

2003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在遭遇非典疫情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取得了抗击非典和经济建设双胜利,全区经济实现了好于预期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开始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时期。

一、综合

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初步核算,实现全区生产总值(GDP)40.86亿元,增长26.3%,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增幅。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5.71亿元,增长28.9%,第三产业增加值35.15亿元,增长25.6%。二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8.38:81.62调整为13.97:86.03,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稳步上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位特点更加突出。

宏观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3年全区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51亿元,增长10.6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支出4.43亿元,增长2.76%,较好地保证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税收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国税税收收入12.99亿元,增长3.1%;地税税收收入19.12亿元,增长6.3%。

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截止2003年末,全区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14017户,年内新注册2908户;私营企业9050户,年内新注册2514户;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9.6万人,通过创办个私企业安置下岗、失业职工884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类经济群体发展的不平衡现象突出;产业集群化水平和配套能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仍需继续完善。

二、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经济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以加速发展园区基地工业经济,构建特色工业体系为目标,大力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生产快速增长,效益稳步提高。2003年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8亿元,增长7.6%。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05亿元,增长45%。轻工业增加值1.76亿元,重工业增加值0.29亿元,轻重工业的比例为85.85:14.15。

工业运行质量全面提升。200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9.96亿元,增长42.1%,工业销售产值29.87亿元,增长42%。工业销售收入32.3亿元,增长39.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9.3,比上年提高16%。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1%,产品销售率为99.7%。

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高新技术产业为全区工业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0.54亿元,增长8.7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7.5%。完成新产品产值0.25亿元,下降7.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5%。

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91亿元,增长127.5%。实现利税总额75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7736元/人。

三、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全区继续深入贯彻扩大内需的政策,深化经营城市理念,围绕构筑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和奥运项目建设,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启动和激活民间投资,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强劲增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99亿元,增长182.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67亿元,增长332.8%;更新改造投资0.87亿元,增长129.2%;房地产开发投资5.45亿元,增长86.3%。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2003年,商品房销售面积9.32万平方米,下降11.02%,其中,住宅7.13万平方米,下降21.69%;商品房销售额4.17亿元,下降6.67%,其中,住宅2.85亿元,下降21.69%。

四、国内贸易

随着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在假日经济、旅游经济、会展经济以及全区商业网点建设步伐加快的带动下,消费品市场呈现近年来少有的活跃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1.38亿元,增长15.8%。按营业方式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55.7亿元,增长13.2%;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1.9亿元,增长21%;其它行业实现零售额3.78亿元,增长45.8%。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全区消费品市场33处,成交额4.9亿元,增长10.2%。其中:消费品综合市场2处,成交额0.5亿元,下降48.2%;农副产品市场22处,成交额1.9亿元,增长97.9%;工业消费品市场6处,成交额2.3亿元,下降5.5%;其他3处,成交额0.17亿元,增长145.9%。

五、对外经济

积极应对非典疫情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扩大外贸出口,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对外经贸创历史新高。

对外贸易实现新突破。2003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8.38亿美元,增长49.9%;其中,出口额9.29亿美元,增长25.3%,进口额9.09亿美元,增长102.2%。外商投资企业是全区外贸出口的主体,出口额1.37亿美元,增长98.6%,占全区出口额的比重为14.7%。

利用外资成绩显著。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64个,增长18.52%;合同外资3800万美元,增长71.09%;实际利用外资8496万美元,增长251.95%,均创历史新高。

对内招商引资发展迅速。2003年全年实际利用内资为8.17亿元,增长50%。全区引进千万元以上内资项目39个,实际到位内资5.03亿元。

六、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加快发展。2003年全区科研成果共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奖19项;获得青岛市科学技术奖65项,其中,自然科学奖5项,技术发明奖4项,科学技术进步奖50项,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奖6项。

科技市场交易活跃。全年共成交技术合同项目786项,成交额1.93亿元。全年专利申请量660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学校32所。其中,小学31所,在校学生2.5万人,下降0.72%。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七、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区共有文化馆1处,文化站14处,公共图书馆1处,档案馆1处。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抗击非典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337处,其中,医院17处,卫生防疫机构1处,妇幼保健机构1处,诊所304处。年末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119人,其中,医生1632人。全区拥有医疗床位4717张,其中,医院床位3033张。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全区共有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5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5所,业余体校1所,学员2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