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桐庐县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2 杭州市桐庐县统计局

全县有“东海明珠工程”达标乡镇23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12个、县级9个。年末全县拥有文化馆和群艺馆2个,音乐茶座与卡拉OK厅90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乡镇文化站23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1.34万册。

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全面繁荣。桐庐电视台平均每周播出95小时,其中自办节目6小时。桐庐人民广播电台平均每天播音16小时05分,其中自办节目6小时;全年播出广播新闻稿4899篇;播出电视新闻4826条。现有有线电视终端6.95万个,比上年增加0.15万个,增长2.2%;拥有共享天线系统终端1000户。年末全县电视综合覆盖率95.01%,广播综合覆盖率92.03%。

《桐庐报》全年共出版发行267万份,比上年增加64万份。

体育

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桐庐籍运动员参加省、市比赛获金牌47枚、银牌19枚、铜牌11枚。群众体育运动不断深入,全县共举办县级群众性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33项次,参加人数达2.18万人次;成功举办了五次综合性运动会。全县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生5.9万名,学生达标率99.83%。

卫生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共有各类医疗机构75个,其中医院30个,个体私营医疗机构14个;各类医疗病床928张;卫生技术人员1263人,其中执业医师415人,助理执业医师109人,注册护士341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5.8%,传染病总发病率237.8人/十万人。

四、人民生活

人口

年末,全县户籍人口394547人,其中农业人口309647人,非农业人口84900人。全县人口出生率7.97‰,死亡率6.6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3‰〔注2〕。当年计划生育率97.18%〔注3〕。

就业

全年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869人。年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051人,比上年末增加780人,登记失业率4.6%,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城镇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1.53万人。

居民收入和储蓄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2002年我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64元,比上年增加411元,增长9.2%,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2%,增幅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65元,比上年增长11.6%;恩格尔系数为4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66元,比上年增加1360元,增长14.9%,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517元,比上年增长8.0%;恩格尔系数为37.2%。

城乡居民储蓄稳定增长。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9.6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0%,增幅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全县人均储蓄余额7505元,比上年末增加838元。

住宅建设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住宅施工面积76.6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1.46万平方米。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7.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8.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9平方米。

五、城市建设

市政建设

县城完成学圣路、白云源路等道路建设,并启动了大奇山路和大联路等工程。共新建道路5000余米,面积11万多平方米,新铺设花板人行道总面积3.5万平方米。年末人均道路面积达13.88平方米。我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2002年城市化水平达36.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公用事业

全县用电3899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3%,其中居民生活用电7245万千瓦时,增长16.9%。市区居民燃气用户达2.34万户,燃气普及率为97.1%。年末市区公交线路13条,公交车53辆,出租车53辆。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和治理成效显著。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全面开展河道整治、疏浚、河岸防护、沿江绿化工程,积极扩大公共绿地,城乡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县城两江水环境质量保持Ⅱ类水质标准,大气环境质量优于Ⅱ类标准,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要求。全年新增绿地面积7.09万平方米,年末,市区园林绿地面积达到326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68万平方米,人均占绿地面积7.34平方米。全县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9%,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100%。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数。人口出生率按计划生育局统计口径计算,死亡率按民政局统计口径计算。

3.当年计划生育率97.18%已剔除上年漏报的出生人数,包括上年漏报出生人数的计划生育率为9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