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萧山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2 杭州市萧山区统计局

保险业务加快发展。全区保险机构财产承保金额948.24亿元,保费收入5.4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5%和7.8%。其中:财产保费收入1.86亿元;人身保费收入3.55亿元。全年支付各类赔款1.23亿元。

二、社会事业

科技

产学研合作取得新成果。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日益紧密,达成多项合作项目,重大课题取得突破。其中浙江佳力科技有限公司和同济大学研发成功的防爆叉车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快发展。新增21家杭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区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68家,其中国家级19家,省级28家,市级3家,区级18家。高新技术引进、开发工作有新的进展。机电产业被列为“省区域支柱产业重大科技攻关试点区”;由万向集团公司承担的浙江省汽车零部件试验基地被列为省中试基地;8家企业列为杭州市级研发中心;2家企业申报省级研发中心组建计划;设立星火科技示范基地7个;创建3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区创业中心在孵企业31家,累计研发项目38项,开发新产品74项,其中34项被列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荣获全省县(市、区)科技综合实力第一名。

传统产业层次得到提升。继续在机电、纺织、服装等行业重点推广CAD、PDM、CIMS、ERP等先进技术,在化工流程行业重点推广工业自动化技术(DCS)。全年组织实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181项,其中国家级20项、省级8项、市级29项、区级97项、星火培训计划4项、医教科研项目23项;申报国家创新基金9项;4项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项列入省创新基金项目;申请实施专利300多件,专利授权253件。全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9938万元。

信息化建设迈出新步伐。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等工作取得新进展。萧山信息港政府网站改版,月访问量突破5万人次。为1416家规模以上企业开通电子信箱。完成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监督检查。基本建立起区、镇(街道)、村三级电子政务框架,已有125个村、30个社区接入政府网,入网的计算机达2700多台。1026家企业建立了独立域名的网站。

教育

二期教育发展等工程进展顺利。城区及高中学校的新建、迁建、扩建的“教育二期发展工程”进展情况良好,萧山电大、区二中、区十一中、朝晖中学等迁建及金山学校、虎山路初中新建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中;八中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区三中项目正办理土地报批手续。另外全区总投资2.6亿元、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31个项目建设顺利,其中区十中、高桥初中、临浦镇中的迁建、新建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

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民办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高中段教育中,区十中、区十一中、区十二中以国有民办机制运作,区六中以民办公助机制运作。目前高中段民办班比重占26.0%,幼儿段教育民办园占76.3%。

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年底,全区有198所幼儿园,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1.8%;有小学183所,在校生89696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有初中52所,在校生51508人,初中段入学率、巩固率均达99.99%;有高中15所,在校生32563人,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段的比率达86.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6514人参加高考,有5894人上线,其中902人上重点线,总分平均分列杭州地区第一。成人教育继续发展,农民适用技术培训率和职工教育全员培训率分别达到38.5%和36.0%。萧山电大在校生6000多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达9968人次。电大、教师进修学校等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各类成人大专、本科学历进修,在读人数突破10000人。特殊教育成绩继续得到巩固,“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9.2%,来萧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得到重视,现已基本得到解决。至年底已有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强镇1个,浙江省教育强镇16个,杭州市教育强镇20个,教育强镇覆盖率86.4%,处全省领先地位;国家、省级重点(示范)普职高10所;省、市级示范初中6所和8所,省、市级示范小学7所和23所,省、市级示范幼儿园3所和23所,省、市级示范成人学校9所和6所。

文化

文化事业繁荣昌盛。以建设大都市文化强区为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构筑起文化运行新机制。一批现代化、高标准文化设施开建,文化设施日趋现代化。镇、街道以创建“东海文化明珠”、文化村和社区示范点为抓手,提高文化设施档次,又有3个镇通过省、市级“东海文化明珠”验收。至年底,累计有省级文化明珠7个,杭州市级9个。

文艺活动形式多样化。举办了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手段市场化的“新春文化下乡”、“元宵灯会”、“第二届文化艺术节”、“广场主题月”等系列活动。文化市场进一步净化,文物发掘、保护工作进展顺利,文物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文艺创作新品叠出。广场舞《钱江潮鼓》获全省广场民间(鼓乐)舞蹈大赛银奖;绍剧《天石梦》入选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节参演节目,并获杭州市“五个一”工程奖和省第九届戏剧节演出奖;广场舞《萧然灯鼓》、舞台舞《圆缘》入选省参加全国群星奖参评节目。

广播、电视、电影、新闻事业蒸蒸日上。一年来,在杭州市级以上电视台播出新闻402条,其中中央电视台45条;浙江卫视台240条;杭州电视台117条。在杭州市级以上电台播出新闻221篇,其中中央电台48篇;浙江电台79篇;杭州电台94篇。另有17部电视专题片传送到海外播出,极大地提高了萧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有2件作品获省级好新闻二等奖;5件作品获省级好新闻三等奖;30多件获杭州市级好新闻奖。广播剧《跨国传奇》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全年放映电影1522场次,观众6.6万人次。《萧山日报》日发行量达3.3万份左右。

卫生

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完成改建,萧山医院引入民资建造,区第一医院改扩建启动。抗击非典战绩喜人,专业人员业务素质和应急能力明显提高,卫生宣教逐渐加强,公共卫生意识得到提高。新创建省级卫生镇2个,累计有17个镇、街道创建为省、市卫生镇。加强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及食品卫生的管理、监督力度。全年组织无偿献血15430人次。年末全区有各类医疗机构76个,病床3108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956人,其中医生1762人。

群众“看病难”问题有所缓解。卫生部门与慈善总会推出“慈善助医”活动,发放2000张助医卡为特困、低保人群提供助医服务。各级医院积极规范诊疗行为,并提供外配处方,简化就医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