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1 重庆市江津区统计局

全年共接待游客165.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6%。其中,四面山接待游客33.47万人(次),增长32.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5亿元,增长31.3%。全区有各种旅行社12家(包括门市部),星级农家乐8家,旅游宾(旅)馆61家,星级宾馆4家,旅游宾馆床位9186个,旅游从业人员9200余人。

八、财税、金融、证券、保险和投融资

全区地方财政收入12.86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77亿元,增长27.7%,占财政收入的60.4%;基金预算收入5.09亿元,增长153.9%,占财政收入的39.6%。

表5  2007年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万元

科     目完成额比上年增长%

地方财政收入128634 59.0

一般预算收入77724 27.7

税收收入59446 34.6

工商各税50134 31.4

增值税16746 16.0

营业税12368 30.3

企业所得税6198 37.3

个人所得税2672 36.3

农业税收9312 54.9

非税收入18274 9.4

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10431 86.6

基金预算收入50910 153.9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42288 216.9

城市配套费6335 25.3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3.38亿元,比上年增长53.7%,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7.46亿元,增长29%,占财政支出的74.7%;基金预算支出5.92亿元,增长252.6%,占财政支出的25.3%。在一般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57亿元,增长64.4%;公共安全支出1.14亿元,增长58.9%;教育支出3.77亿元,增长33.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77亿元,增长44.9%;医疗卫生支出1.23亿元,增长96.5%;环境保护支出1.1亿元,增长226.7%。在基金预算支出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4.74亿元,增长261.8%,占基金预算支出的80%。

金融运行态势良好。年末全区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156.91亿元,比年初增长16.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20.22亿元,增长12.1%;企业存款22.25亿元,增长24.2%;机关团体存款1.82亿元,下降8.9%。各项贷款余额80.76亿元,增长40.1%。其中,工业贷款18.93亿元,下降16.5%;农业贷款余额23.87亿元,增长272.3%;建筑业贷款余额10.98亿元,增长41.3%;房地产业贷款余额6.3亿元,下降0.2%;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0.42亿元,增长46.9%。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80.6亿元,现金支出377.2亿元,现金回笼3.35亿元。

全区证券经营机构1家,上市公司1家(四维控股),年末总股本37768.5万股,比上年增长9%,股票总市值3.21亿元,比上年增长213%,上市公司募集资金1.8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区保险机构15家,保费总收入3.64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财产险收入1.01亿元,增长27.6%;人身险收入2.63亿元,增长12.4%。全年保险赔付金额0.93亿元,增长55.5%。其中,财产险赔付0.69亿元,增长54.5%;人身险赔付0.24亿元,增长56.4%。

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区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牢牢掌控土地一级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以华信公司为主的投融资平台。目前,华信公司资产达35亿元,累计到位贷款12.1亿元,为玖龙纸业、长江大桥回购等重大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诚信、绿丰公司注册资本金分别达6000万元、1500万元。同时,积极与重庆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促成三峡担保公司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

九、镇域经济

全区一类镇街完成工业总产值160.52亿元,同比增长36.9%,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5.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2亿元,增长34.3%,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80.5%;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5亿元,增长17.3%,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3.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362万元,同比增长26.2%,占镇街地方财政收入的64.4%;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788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53元,同比增长23.6%,比全区增速快0.7个百分点。二类镇完成工业总产值23.3亿元,同比增长33%,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2.5%;完成固定资产的投资13.47亿元,增长28.5%,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12.6%;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2亿元,增长15.7%,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9.3%;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56万元,同比增长69.6%,占镇街地方财政收入的20%;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673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38元,同比增长22.7%,比全区增速慢0.2个百分点。三类镇完成工业总产值3.2亿元,同比增长16.8%,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7%;完成固定资产的投资7.43亿元,增长20.2%,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6.9%;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3亿元,增长15.6%,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3%;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053万元,同比增长145.2%,占镇街地方财政收入的15.6%;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108元,比全区平均水平少427元,同比增长25%,比全区增速快2.1个百分点。

十、教育和科技

年末全区中等职业学校7所,普通中学56所,小学473所。各类在校学生18.43万人,其中普通中学7.03万人,小学9.3万人,职业中学2.07万人。各类学校专任教师9036人,其中小学教师4326人,中学教师4070人,职业中学教师609人。全年各类学校招生4.74万人,其中职业中学招生0.91万人,普通中学招生2.39万人,小学招生1.44万人。各类学校毕业学生4.15万人,其中职业中学0.36万人,普通中学2.1万人,小学1.7万人。全年向普通高等院校输送新生5140人,向中等学校输送新生13283人。初中毕业升入普通高中7213人,升入中职6070人,初升高升学率87%,比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残疾儿童入学率89%。

全区工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36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已建立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2家,重庆市级技术中心8家;获国家专利授权29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48项,其中国家级重点新产品8项,重庆市重点新产品23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户,新创中国名牌产品2个、重庆名牌产品7个,国家免检产品2个。全年完成新产品产值44.86亿元,同比增长20.3%。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蒸蒸日上。全区有文化站27个,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档案馆各1个(所),电影放映队67个,馆藏图书26万册,馆藏档案18.88万卷。全年共组织综合性文艺演出64场,电影晚会6000余场,观众达300多万人(次)。全年销售图书14.3万册,音像制品3.6万盒,出版江津报224期,发行336万份。全区卫星地面接收站43349座,电视差转台2座,有线电视用户16.2万户,新增8000户,宽带网用户7.8万户,新增4000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2%。全年广播电视台共播出各种新闻1186小时,上送外宣新闻330条(次),被中央台播出4条(次),被重庆电视台播出320条(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