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1 重庆市江津区统计局

重庆市江津区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江津调查队

(2008年1月23日)

2007年,是江津撤市设区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建设和工业强区发展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发进取, 扎实工作,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历史最好和最快发展时期,三大产业供给总量不断增长,投资和消费需求拉动作用明显,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就。

一、综 合

据统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9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增速创历史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94亿元,增长10.9%;第二产业增加值80.1亿元,增长21.6%;第三产业增加值60.86亿元,增长13.1%。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19%、43.7%、37.3%调整为19.9%、45.5%、34.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5%、59%、28.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914元,增长16.5%。

图1  2003-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6.6%。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6.6%,非食品价格上涨2.3%,服务价格上涨9.5%。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3.4%。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7.7%,其中几江主城上涨15.3%。

表1  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指        标比上年增长%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6.6

食   品 16.1

烟酒及用品 1.5

衣   着 -3.4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2.0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4.5

交通和通信 -1.7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3

居   住 4.0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区就业人员78.1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27.65万人,下降0.3%;第二产业就业人员25.44万人,增长3.9%;第三产业就业人员25.03万人,增长2.5%。年末城镇就业人员18.41万人,新增加1.13万人,净增加0.8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3%,比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56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其中,农业总产值26.93亿元,增长23.6%;林业总产值6.09亿元,增长23.6%;牧业总产值17.68亿元,增长26.4%;渔业总产值1.85亿元,增长20.6%。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63.5万亩,比上年调减2 万亩;油料种植面积8.2万亩,调减0.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35.7万亩,增加1万亩。

全年粮食产量66.9万吨,比上年增加11.7万吨,增长21.2%;油料产量1万吨,减产2.4%;出栏生猪104.82万头,增长0.5%;出栏小家禽1498.19万只,增长15.5%。肉类总产量10.7万吨,比上年增长2%;蔬菜产量75.7万吨,增长5.8%;花椒产量11501吨,增长17.5%,水产品产量1.9万吨,增长17.8%。

表2  200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单位产  量比上年增长%

粮    食吨66934521.2

小  麦吨26147-9.1

水  稻吨37182920.8

玉  米吨11545910.3

油    料吨10023-2.4

油菜籽吨5064-10.2

蔬    菜吨7566125.8

花    椒吨1150117.5

茶    叶吨11769.6

水    果吨12283515.1

柑  桔吨7315817.6

生猪出栏万头104.820.5

小家禽出栏万只1498.1915.5

蚕    茧吨10955.4

水 产 品吨18503 17.8

全年新增重庆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区级龙头企业13家,全区龙头企业已达到67家,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达到278个。全区花椒、柑橘、金银花、橄榄、苎麻等“十大”特色产业继续发展,种植面积超过120万亩,年产值达16亿元。全年新增优质晚熟柑橘3700亩,优质晚熟柑橘面积已达4.1万亩。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完成投资18.8亿元,其中上级投入1.5亿元,农民、合作组织、企业、社会等方面投入17.3亿元。全年共整治和新修乡村公路66公里,硬化人行便道411公里。实施国家级土地整理2.5万亩、区级土地整理2.8万亩。完成农业综合开发1.5万亩,沼气池建设3540口,改水改厕1100户,西部农网改造1.1万户。

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新增劳务输出2万人,累计输出劳务34.8万人,比上年增长6.1%。其中,向美国、新加坡、日本等8个国家输出劳务1101人,向市外国内输出劳务22.6万人,区外市内输出劳务7.1万人,镇外区内输出劳务5万人。农村劳务总收入20.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农业基础条件继续改善。全区共有水利设施8494处,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8座;小(二)型水库192座;提灌站206处;引水渠38处;山坪塘7842口。全年完成各类水利工程建设5364处,投入资金2.24亿元,其中新修微型蓄水工程502口,病险水库整治30处,改扩建场镇供水工程3处,新改建农村饮水工程27处,农机抗旱打井2200口。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3.5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9平方公里。年末农机总动力24.5万千瓦。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发展加快。2007年,全区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全社会工业实现总产值215.54亿元,同比增长31.4%,比去年同期快10.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65.36亿元,同比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55.6亿元,同比增长34.8%,增速比去年同期快12.8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 57.2亿元,同比增长29.5%,增速比去年快9.5个百分点;企业个数由上年的110家增加到124家,增长12.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按隶属关系分:地方企业完成产值104.77亿元,比上年增长41.5%;中央企业完成产值50.78亿元,增长22.8%。按轻重工业分:重工业完成产值137.25亿元,增长37.4%;轻工业完成产值18.3亿元,增长18.3%。全区27家重点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07.0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8.8%。11家“江津十强工业企业”完成产值80.6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1.8%。4家“重庆工业企业50强”完成产值62.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6.74亿元,增长29.3%;利税17.42亿元,增长29.4%;利润总额10.22亿元,增长27.8%;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00.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0.3%,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73万元/人·年,增长18.3%。园区工业增势强劲。江津工业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已达44户,全年完成工业产值46.81亿元,增长89.6%。其中,珞璜工业园8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0.43亿元,增长195.4%;德感工业园21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6.95亿元,增长75.9%;双福工业园15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8.61亿元,增长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