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正宁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国民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据初步核算,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7.2亿元,同比增长9.0%。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优化整合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林果、畜牧、蔬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的整体实力。粮食生产在面积大幅度调减的情况下,总产仍达到73586吨,同比增长3.62%;烤烟生产在主攻质量,强化管理中得到发展,种植面积达到11.86万亩,总产量15721吨;蔬菜产业在巩固基地,培育片带中有新的发展,全年蔬菜总产量达到72653吨,与上年基本持平。2006年全县完成现价农业总产值52603万元,同比增长7.49%。 林业生产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不断扩大栽植规模。全年共完成人工造林1.65万亩;年末实有果园15.82万亩,其中当年新栽3.3万亩。全年水果产量达到25500吨,由于受到倒春寒的影响,比上年减产500吨,同比下降了1.92%。 畜牧业生产以发展规模养殖为主线,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养殖业。年末牛、猪存栏分别达到3.11万头和4.33万头,同比增长11.1%和3.8%;羊存栏4.72万只,同比增长6.55%。肉类总产量5272吨,同比增长2.0%。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通过组织实施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梯田化整乡达标等工程,全县完成流域治理24.7平方公里,新修梯田7150亩,退耕还林荒山造林1.1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27万亩。农村人畜饮水、能源建设、农村综合开发等项目均有新的突破。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坚持抓大放小,紧紧围绕当地资源优势,依托农业大办工业,积极发展非公有经济,全县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345万元,同比增长11.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三户,完成增加值663万元,同比增长28.39%。非公有工业完成增加值2963万元,占全县增加值的比重为88.6%,成为支撑工业经济的主力军。 全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22089.6万元,实现增加值6406万元,同比下降4.81%。 三、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8亿元,同比增长55.43%。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年第一产业投资3.10亿元,同比增长96.10%;第二产业投资1.33亿元,同比增长25.69%;第三产业投资2.55亿元,同比增长135.29%。全县投资5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118个,完成投资5.3亿元,同比增长38.89%。城镇建设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轩辕大道拓建、县城绿化工程、兴旺商城农业综合市场建设、电子政务大屏等项目的建成提升了县城的品位。周家乡建成的农民文化广场和榆林子镇120户的大型居民点及其它乡镇的小康示范村建设,规划布局合理,建筑形式新颖,设施配套齐全,促进了全县城镇建设的全面发展,人口城镇化率达到20.6%。 四、交通运输、邮政通信业 交通运输和邮政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2006年全县完成货运量83.1万吨,货运周转量2979.2万吨公里;客运量949万人,客运周转量12771万人公里。邮政通信业全年完成业务总量3182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42万元,电信业务总量800万元,移动通信业务总量1320万元,联通通信业务总量820万元。全县固定电话用户2.36万户,其中电信电话用户1.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0.46万户。全县移动电话用户3.1万户,其中移动用户1.5万户,联通用户1.6万户。全县小灵通用户0.55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1056户,其中电信900户,广电156户。正宁信息网成为了解正宁、宣传正宁、推介正宁的窗口,访问量达到3.8万人次,新开设的县级领导热线等栏目,成为领导与群众联系沟通的桥梁。 五、商业 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城乡消费市场购销两旺,商品供应充足,居民消费的积极性日见高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345万元,同比增长8.7%。 六、财政和金融 财政运行走出困境,进入平稳增长的阶段,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良好势头。全县财政收入达到3974万元,同口径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2565万元,同口径增长13%。全县财政支出30235万元,同比增长39.92%。 金融运行状况良好。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8.84亿元,比上年净增1.3亿元,增长17.2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87亿元,比上年净增0.84亿元,增长11.95%。各项贷款余额5.59亿元,比上年增加1.39亿元,增长33.10%。 七、科技、广播电视、文化和教育体育 科技事业坚持“科教兴县”战略,紧紧围绕全县社会发展大局,大力推广科技示范项目,狠抓科技创新,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为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全县共建办各类示范园区12个,十个乡镇全部达到科技创先标准,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0.5个百分点。 广播电视和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建成了广电宽带网,实现了信息传输数字化。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72.88%和89.42%,开通有线电视收费用户4000户,及时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了全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广播电视服务经济建设的优势主体地位更加明显和突出。文化事业以创建“特色文化县”为目标,以开展多样性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重大节庆系列文化活动,全面提高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品位和质量。 教育、体育工作质量稳步提高。2006年全县向高等重点院校输送生源122名,高考升学率达到46.1%,高考录取人数97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毕业率分别达到99.7%、99.9%、99.9%、99%。 体育事业方面,全年共培训体育干部36人,举办各类运动会69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人数达到3.73万人,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 八、人口、计划生育和卫生事业 根据省统计局人口抽样调查推算,2006年年末,我县总人口为23.91万人,常住人口22.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71万人,乡村人口18.16万人。计划生育方面,紧紧围绕创建优质服务县目标,全力落实二女户结扎、环孕情服务、出生漏报清理清查工作任务。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整体进入了较低生育水平阶段。2006年全县出生人口2634人,出生率13.4‰;死亡人口1030人,死亡率5.91‰,人口自然增长率7.49‰。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城乡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15个,病床位315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00人,各类村级医疗点94个,乡村医务人员182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