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崆峒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事业成果显著。全区有科技服务机构148个,从事各项科技活动的人员5580名。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辖区有各类学校350所。其中大专院校1所,中专4所。专任教师4111人,其中大中专院校专任教师347人。在校学生9.3万人。其中:大中专院校学生4497人,中小学生7.71万人,职中学生237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09%。当年考入大专院校的中学毕业生有1144人。 文化事业繁荣兴旺。全区有电影放映单位30个,专业文艺表演团体1个。文化、博物、图书馆各1处,藏物2700余件,藏书8万余册。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报社各1个,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98%和95%。全区建起乡镇文化中心5个,文化站12个,总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拥有图书共7.5万册,露天舞台53座,业余剧团19个,从事文化职业的个体户130余户,建起文化室208个。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区有各类卫生机构34个,卫生技术人员1501人,病床床位2964张。民营门诊部209所。卫生监督体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进展良好,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得到加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区共举办各类体育竞赛7项21次,参赛人数达5800人次。其中:举办区级运动会3次;乡级体育竞赛18次;信鸽、象棋、健美等协会活动5次。在省内外的各项比赛中,全区运动健儿共获得34枚金牌,21枚银牌,13枚铜牌。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 九、旅游 旅游业受非典疫情影响较大。全区景点旅游人数28.6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5%;旅游收入8909万元,下降8%。全区总旅游人数33.8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236万元,较上年下降8.6%。 十、环境保护 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全年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总投资1241万元,增长1.39%。工业废水排放总量574.4万吨,其中达标排放量347.2万吨。工业烟尘排放量2786吨,下降32.05%。工业粉尘排放量1187吨,下降50.73%。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和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分别由91%和51%提高到了93%和53.2%。 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地表水达标率由33.3%提高到了68.8%,城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区域环境噪音平均值由56.2分贝降到了54.7分贝,交通干线噪音平均值由70.8分贝降到了69分贝。 十一、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区总人口为48.31万人,受机械变动影响,比上年减少0.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4.9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2.52万人。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9‰。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0.45元,同比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75.71元,同比增长6.01%。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市为36.9%,比上年降低0.2个百分点;农村为38.5%,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年末辖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3332人,比上年增加211人。其中参保职工16916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5416人。辖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20428人,减少257人。辖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328人。其中参保职工9087人,参保退休人员3241人。年末辖区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5416人,实现了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年末辖区有4268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按时足额领到了基本生活费和代缴了社会保险费;年末辖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000人,比上年增加1847人;全区共有27582名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增加15528人。 年末全区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43张,收养各类人员109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0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个。 注:1、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公报中除地区生产总值、邮政通讯、金融、保险业和人口为辖区口径,其它指标均为区属口径。 3、附:2003年乡镇综合经济实力排序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