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民勤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是全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一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温总理视察民勤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战略和“三句话”总体思路,着力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6.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加快了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18亿元,增长 7.60%;第二产业增加值6.07亿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增加值9.28亿元,增长15.8%;人均生产总值8823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5:21:34调整为42:23:35。二、三产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了2个和1个百分点。 二、生态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取得重要进展。围绕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这一主线,坚持科学、依法、综合治理的原则,关井、压田、建棚、移民、节水、治沙、封育并举。关闭机井504眼,压减耕地8.50万亩,衬砌各类渠道640.87公里,完成田间配套面积2.6万亩,新增高效节水面积6万亩,当年削减地下水开采量 5000万立方米。围绕“两河一湖”治理总体构想,突出“三大块”治理,实施“四大工程”,义务压沙3.02万亩,人工造林4.73万亩,其中农田防护林 1.01万亩,防风固沙林3.36万亩,经济林0.36亩,通道绿化242.75公里,义务植树400万株,新封沙育林草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10.87%。稳步推进以“教育移民”为重点的生态移民和劳动力转移。完成生态移民8166人,输转劳动力8.25万人次。 三、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耕地面积93.04万亩,播种面积90.41万亩(包括复种1.35万亩),其中粮食面积28.67万亩,比上年减少6.39%,经济作物面积48.52万亩,比上年增长14.14%。农产品产量和收入实现双增长。粮食亩产由上年的515公斤增至517公斤,总产量达14.66万吨,比上年减少23.12%。经济作物总量39.41万吨,比上年增加0.02万吨,增长0.05%;其中,籽棉8.21万吨,油料1.06万吨,红黑瓜籽0.13万吨,无壳瓜籽0.08万吨,甜美南瓜0.9万吨,茴香0.84万吨,黄白瓜8.48万吨,辣椒3.12万吨,洋葱13万吨,日光温室蔬菜 0.5万吨,瓜1.4万吨,其它1.69万吨。农产品价格平均上涨2.72%,经济作物总收入达到15.24亿元,比上年增加2.3亿元,增长 17.7%。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以日光温室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新建日光温室5455亩,比上年增加3037亩,增长1.26倍。以药草种植和规模暖棚养殖为重点的草畜产业快速发展。新增甘草等药草面积2.4万亩,占总播面积的比重达到2.65%,总产值达6696.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73%。全县大牲畜存栏达10.12万头,增长1.20%;牛存栏6.6万头,出栏1.87万头,分别增长6.45%和5.06%,猪存栏10.2 万头,出栏10.7万头;分别下降0.98%和4.46%;羊存栏85.09万只,羊出栏38万只,分别增长1.30%和5.56%;鸡85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6280.4吨、2250吨、260吨,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0.67%、1.18%和33.3%。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8.11亿元,增长20.69%,企业个数达到6441个,企业从业人员4068人。扶持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27个,发展订单农业37.02万亩。 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以实施“六小工程”为重点的农村道路、饮水、沼气池、小康住建设稳步推进。新建通村油路124公里。解决1.4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建小康住宅3020户,新增户用沼气池124户,总用户1474户。全县机械总动力1295363马力,比上年增长10.76%;大中型拖拉机1425 台,增长4.17%;化肥施用量132010.7吨,增长13.45%;农业生产用电16863亿度,下降4.97%;配套机电井8515眼,下降 5.59%。 四、工业 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突出矿产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生态产业发展三大重点,红沙岗、城东工业园建设初具规模,西渠工业园建设开始实施。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4.26亿元,增长21.71%,其中2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65亿元,增长37.50%;规模以下增加值2.61亿元,增长 13.48%。工业生产主要产品产量:原煤37.55万吨,增长41.16%;白酒产量1647吨,增长10.54%;皮棉加工27400吨,增长 9.6%;南瓜粉114吨;黑瓜籽加工206吨;地毯1804平方米;食物加工油5100吨;有机生物肥5600吨。工业生产总值与效益同步提升,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3.1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额4.72亿元,规模以下工业实现销售收入8.41亿元,产品销售率86.58%;总资产贡献率 2.96%;流动资金周转次数1.65次;全员劳动生产率59653元/人;成本费用率0.82%;资产保值增值率107.4%,资产负债率 28.42%,24户工业企业盈亏相抵盈利380万元,工业综合效益指数101.4%,比上年提高1.97个百分点。 五、非公有制经济 全年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5.65亿元,增长16.9%,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9%,其中:一产非公有制增加值6.37亿元,增长9.6%,二产非公有制增加值5.49亿元,增长5.3%。三产非公有制增加值3.79亿元,增长18.4%。发展私营企业 231户,当年新增24户,个体工商户5041户。 六、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6亿元,增长40.4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31亿元,增长32.8%,房地产开发2218万元,增长99.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12亿元,增长52.5%。分行业看,第一产业投资5.22亿元,第二产业投资3.79亿元,第三产业投资 4.65亿元。全年共实施和新建项目145个,完成投资10.08亿元,增长52.73%。招商引资29项,完成投资4.17亿元,城镇投资2.03亿元,增长15%,水利建设投资4567万元。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完成4条主干道路和23条居民巷道铺油硬化任务,供水、排水、供热、垃圾处理工程进展顺利,城镇化水平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24.4%。 七、交通、邮电、旅游 全县交通业完成公路客运量242万人,上升2.28%,客运周转量10813万人公里,下降8.52%,民用汽车拥有量达2102辆,公路货运量281万吨,货运周转量30008万吨公里。公路全长1994.62公里,其中:油路804公里。全县入境旅游人数6.1万人次,旅游收入183万元。 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584万元,增长19.08%。全年固定电话用户年末拥有量32539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275户,农村电话用户25264户,移动电话63053户,新增26411户,电话普及率322部/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