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凉州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保险系统实现保费收入16000万元,下降11.1%,其中,财保系统保费收入4184万元,下降12%;人寿保险系统保费收入11816万元,下降10.8%。赔案件数10347件,增长4.83%,其中,财保系统5972件,增长28.2%;人寿保险系统4375件,下降16%。支付赔款3140万元,下降1.26%,其中,财保系统2627万元,增长0.57%;人寿保险系统513万元,下降10%。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共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41项,其中星火计划项目13项,攻关计划项目18项,成果推广计划项目8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区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7项。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现有小学470所,普通中学8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职业中学5所。教职工10556人,在校学生188385人。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99.9%;初中生入学率达98.6%,巩固率达98.7%,毕业率达98.5%;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90%以上;普通高中招生10022人;中专、中技、职业学校招生4908人;高中阶段招生率达71.3%。参加高考7932人,被高等院校录取4760人,录取率为60%。其中,本科录取2144人。有幼儿园364所,在园(班)幼儿20097人,4-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73%。有民办教育机构54个,在校(园)学生、幼儿1万多人,教职工1147人。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共有各类文化艺术机构8个,有乡镇文化站38个。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达15.6万册;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个。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有档案馆1个,已开放各类档案3813卷(件),当年新增档案1071卷。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年内举办共组织全民健身竞赛系列活动5项8次,体育运动会600多次,参加人数达8000人次。有社区为依托的健身点140个,社会体育指导员253人,经常有社区健身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40多万人。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74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妇幼保健站1个,计划生育服务站1个;卫生机构病床床位1230张;卫生技术人员1147人,其中临床执业医师492人。医疗卫生单位开展新业务技术项目66项,完成科研课题6项,有6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市、区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全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全面展开,农民参保率达85%以上。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速度继续减缓,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末,全区总人口101.4万人,常住人口达到98.8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71‰。有农户18.35万户,农业人口78.12万人,非农户8.3万户,非农业人口20.74;城镇人口37.97万人,乡村人口60.93万人,城镇化率达38.37%,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06元,比上年增加611元,增长6.8%,"十五"时期年均增长6.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50元,比上年增加372元,增长12.09%,"十五"时期年均增长8.3%。 十一、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突破。新增就业岗位3510个,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5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580个,安置困难就业对象300个,安置“4050”人员300人。争取上级再就业补助资金653万元,落实793名“4050”人员补贴241万元。新开辟劳务基地14个,同14个城市的321家用工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协作关系,输转城乡剩余劳动力18.3万人,创劳务收入6.1亿元 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城市低保工作进一步规范,新纳入低保对象9163人,截止年底,全区共有城市低保对象10322户26646人,占全区非农业人口的13.2%。全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2840人、失业保险参保21192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8298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达6000人。 十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了总量控制,均未超过总量控制目标。城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城市饮用水源水质合格率达100%,地面水水质达标率100%,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率达95%,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城区交通干线环境噪声平均值68.9分贝,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1.6分贝,居民住宅区环境噪声得到了较好控制,人居环境明显好于往年。建立生态示范点4个,建立各类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个,总面积18万公顷,约占全区面积的34%。当年环保投资9306.8万元,其中工业污染治理投资4453.8万元,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投入4853万元,环境保护投资指数达1.12%。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生产总值为初步核实数。 2、公报中总值、增加值指标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