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渭滨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8 宝鸡市渭滨区统计局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1467人,在校生2553人。普通高中招生4700人,在校生12868人;初中招生5217人,在校生17091人;小学招生4664人,在校生29343人;小学入学率为99.98%,其中女童入学率为99.97%;在园幼儿(含学前班)7123人。全区共建成省级重点中学4所,省级示范中小学4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1所。教育质量保持较好水平,全区高考本科线上线率连续2年居全市第二。

科技进步计划实施良好。全年共编制并实施区级科技进步计划15项,其中星火计划项目14项,社会发展项目1项,共投入科技三项费62万元,项目完成后可望实现新增产值35000万元。全年组织申请省市科技计划项目7项,获得支持资金40万元。

八、卫生和体育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社区服务中心)197个,其中,医院54所,乡镇卫生院8所,卫生防疫和卫生监督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2所。盈利性医疗机构148所,非盈利性医疗机构225所。医院床位数达到2680张,卫生技术人员2405人,其中,医生958人,护士(师)864人。儿童“四苗”全程接种覆盖率达到98%,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接种覆盖率达到99%。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体育竞技成绩喜人。全区共建体育组织和活动站点62个。举办社区体育指导员培训班一期,新接纳30余人,社区体育指导员增至110余人。全年共向省市直训练单位输送苗子24人;在2004年省第四届重点项目少儿运动会比赛中,渭滨区代表团获全省58支代表团团体总分第二名。全年共获各类金牌46枚,银牌33枚,铜牌33枚。

九、城市建设和资源环境

2004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正式考核验收,成为西北地区首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宝鸡市区渭河生态环境建设”获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省政府授予我市“陕西省园林城市”称号。城市路网日趋完善。完成21条背街小巷改造,硬化路面20万平方米,铺设人行道7948平方米,新建星级公厕7座,新建一类公厕7座,新建和维修垃圾台18个、垃圾斗237个、果皮箱581个,改造投资、数量创历史最高。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建成了清姜路、滨河路2个绿地广场,渭河拦河闸蓄水工程竣工,形成140万平方米的人工湖——金渭湖,水面长度1.65公里,蓄水量238万立方米。新增城市绿地139951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6.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79平方米。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重大成绩。全市饮用水质达标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9.7%,区内无劣五类水质。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16天,占全年天数的81.6%。实现了民心中的“蓝天工程”。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8项指标全部稳定达到国家考核标准。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良好。年末全区总人口为387421人,人口出生率为7.95‰,死亡率3.73‰,自然增长率4.2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81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62元,增长10.8%,其中,工薪收入人均为7103元,同比增长11.8%,人均消费支出增长8.9%;在国家扶农政策、农产品价格上涨及粮食增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6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02元,增长7.2%,人均消费支出增长7%。

全区享受低保的城市居民4469户11396人,农村562户1477人,累计发放低保金716万元,城市月均补差标准54元,较上年增加14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为现价,增长速度为可比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