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外贸出口下降。受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经济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市部分出口企业成本上升、效益下滑,外贸经营风险增加。2009年全市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3996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2.9%。其中,出口12947万美元,下降14.9%;进口1049万美元,增长22.7%。 旅游业快速增长。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28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和31.6%。 七、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200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和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332.3亿元和217.8亿元,存款比上年增长22.9%,贷款比上年增长19.3%。各项存款余额中居民储蓄存款为2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8.3%。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总收入为712.7亿元,累计现金支出743.4亿元,累计货币净投放30.6亿元。 保险业务健康发展。截止2009年底,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11家,保险行业当年实现保费收入6.1亿元,比上年下降3.2%。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1.6亿元,增长9.6%;人身保险费收入4.5亿元,下降7%。当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总额2.25亿元,比上年增长78.6%。其中:财产险赔款金额1.3万元,比上年增长11.1%;人身险结付金额0.95亿元,增长9.5倍。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科技创新成绩显著。2009年全市共组织申报国家及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6项,到目前为止,列入国家、省2009年科技发展计划项目39项,获得无偿科技资金1635万元,市天风药业被认定为省级创新型企业。在第十八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我市发明获1项银奖,3项铜奖。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截至2009年末,全市有普通中学114所,在校学生66940人,专任教师5682人;初等小学253所,在校学生62571人,专任教师6591人;中等教育学校22所,在校学生11854人,专任教师955人;其他教育学校80所,在校学生23843人,专任教师56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座。全市有市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各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5座,截至2009年底,全市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达到12.2万户,有线电视数字转换率达到100%,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86.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4.2%。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60个,其中医院35个,卫生院64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7000张。卫生技术人员904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403人,注册护士2327人。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6个,卫生监督所6个。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年共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比赛 210余次,参与人数达40686人次;全市晨晚练指导站由年初的278个增加到283个;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693名;市体育总会下辖单项体育协会已达31个,常年参与体育健身的人数较往年有所提高。当年我市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2枚;在省级比赛中,获金牌15枚,银牌7枚,铜牌6枚。 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通过狠抓污染物总量减排和市中心区环境综合整治,2009年我市中心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控制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优良级别天数达到312天,被评为中国十大生态旅游城市。鸭绿江干流、松花江出境水质均保持国家二类水体标准,全市7处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全市功能区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严格控制在国家标准值之内。 综合能耗水平继续下降。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554.1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2.6%,落后工业增加值增幅8.4个百分点,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单耗)为3.3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6.4%。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事业 人口数量保持稳定。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户籍)为12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41.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32.1%;非农业人口为88.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67.9%。全年出生人口8769人,出生率为6.8‰,比上年下降0.1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727人,死亡率为4.4‰,比上年高出0.2个千分点;自然增加人口304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比上年下降0.3个千分点。 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条件又有改善。2009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36元,增长11.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324元,增长19.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13元,增长6.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68元,增长9%。从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看,2009年全市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1.2%,市区城镇为34.8%。全年新增就业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月报(快报)数据,最终结果将以统计年报数为准。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