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潞西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8 德宏州潞西市统计局

重点行业工程步伐快,拉动投资大幅增长。重点工程的实施进度加快,有力地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电力、交通运输、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07年全市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48207万元,比上年增长5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4699万元,增长63.8%;教育完成投资2274万元,增长56.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完成投资8432万元,增长64.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完成投资1528万元,增长33.7%。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3617万元,比上年增长25.3%。其中,城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9047万元,增长29.1%;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4570万元,增长13.4%。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4743万元,增长25.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5652万元,增长28.1%;其他行业零售额3222万元,增长11.3%。

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良好。全年进出口总额65256万元,增长34.1%。其中,出口63447万元,增长41.9%;进口1809万元,下降53.9%。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全年公路货运量735万吨,增长12%;公路客运量371万人,增长66.4%。全年公路货运周转量40131万吨公里,增长12.8%;公路客运周转量29661万人公里,下降19.5%。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为8410万元,增长11.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为1398万元,下降2.2%;电信业务总量7012万元,增长1.9%。年末拥有固定电话6.78万户,下降15.5%;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5.17万户,增长37.1%;互联网用户达2.61万户,增长37.4%。

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7.89万人,增长18.4%,其中海外游客1.14万人,增长15.3%。实现旅游业总收入65482万元,增长18.4%。

七、财政、保险和金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工业、贸易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为财政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财税部门加强税收征管,积极挖掘增收潜力,加大非税收入征管力度,使全市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30400万元,比上年增长50%,一般预算收入17440万元,增长52.8%。其中,增值税2743万元,增长39.7%;企业所得税363万元,增长25.2%;营业税5703万元,增长46.2%。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3660万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307万元,增长27.5%;教育支出11126万元,增长12.3%;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134万元,增长42.7%。

金融信贷运行良好。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02134万元,比年初增长10.2%。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7121万元,比年初下降0.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92603万元,比年初增长31.1%。从贷款期限看,短期贷款120723万元,比年初增长20.5%,其中工业贷款31902万元,增长67.3%,农业贷款24061万元,增长40.8%;中长期贷款271880万元,比年初增长36.5%,其中基本建设贷款126704万元,增长107.96%。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年各种保费收入10440万元,比上年增长30%,已决赔款4451万元,增长101.1%。

八、教育、文化和卫生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取得成效。全年幼儿园招生6424人,在园幼儿8541人;小学招生5411人,在校学生3218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53%,小学升学率100.71%;普通中学招生6626人,在校学生18377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4.16%;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222人,在校学生2520人。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2个,公共图书馆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11万册,11个乡镇实现了乡乡有文化站。

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建立。年末有卫生机构25个;病床1637张,其中,医院1223张,卫生院363张。每千人拥有病床4张。卫生技术人员1448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581人,护士551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人。随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目前各乡镇都设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逐步建立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重病不出县”的卫生服务网络,2007年我市“参合”的农民群众已达25.1万人,“参合”率达92.45%。

九、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全年污染治理施工项目10个,完成投资535万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6.7%;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9.97%;工业废气处理率93%;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36.1%。

生态建设发展加快。全年共完成人工造林1333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667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1.22%。自然保护区有2个,保护区面积达28850公顷。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37人,比上年下降24.5%。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1.3人,下降38.1%。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6起,造成31人死亡、22人受伤。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适度增长。2007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65‰,死亡率为4.75‰,自然增长率7.9‰,比上年下降0.17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374672人,其中,城镇人口127389人,农村人口247283人。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184901人,其中傣族131087人,景颇族29343人,傈僳族4075人,阿昌族1984人,德昂族9691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10元,比上年增长15.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96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8.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386元,增长18.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57元,增长27.8%。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3.24平方米,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9.3平方米,增长0.5%。年末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8.3辆,摩托车110辆,彩电130台,家用电脑28.3台;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65辆,影碟机45台,电视机98.8台。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7031人,农村养老保险3203人,失业保险19904人,医疗保险18560人。全市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10135人,比上年增长2.8%;全年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1112万元,增长38.8%。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11000人,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40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