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姚安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8 楚雄州姚安县统计局

姚安县统计局     2005年3月

2004年,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突出发展主题,着力调整结构,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和扩大投资,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全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全县实现现价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93747万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596万元,增长6.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6641万元,增长14.5%,其中:工业增加值20757万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1510万元,增长12.5%;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6.3%、36.4%和27.3%,分别拉动经济增长2.8、3.8和3.9个百分点;人均GDP达4591元,比上年增加504元,增长12.3%。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效。全县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分别由上年的39.5:27.4:33.1调整为38.0:28.4:33.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9.1%。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按增加值计算)由上年的7424元/人提高到7798元/人,增加374元/人。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年末全县从业人员121913人,比上年增长2.9%。  其中:单位从业人员6433人, 比上年减少57人, 下降0.88%;农村从业人员115480人,比上年增长5.0%,其中,从事非农行业的农村劳动力24816人,占农村从业人员的21.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突出,结构调整的支持力较弱;第一产业大而脆弱,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工业基础薄弱,新型工业化发展滞后;城镇化水平低,有效需求不足;财源结构单一,县乡财政增长乏力,收支矛盾更加突出;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二、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年实现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36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6.2%。其中:农业产值38405万元,增长1.0%;林业产值3373万元,增长27.2%;牧业产值17574万元,增长10.4%;渔业产值2013万元,增长22.9%。

农作物种植结构、品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218588亩,比上年减少4220亩,减1.89%;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26915亩,比上年增加3712亩,增长3.01%;全县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比由上年的64.4:35.6调整为63.3:36.7。全县全年粮食总产量达7326.4万公斤,比上年减少114.5万公斤,下降1.54%。

林业有新的发展。积极实施退耕还林,造林、护林和营林成效明显。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44000亩,其中:完成退耕还林42000亩;森林综合覆盖率为58.63%。主要林产品产量为:核桃311.8吨,增长8.03%;板栗30.8吨,下降14.6%;花椒为56.01吨,增长8.1%;松子56.9吨,增长199.3%。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达17042吨,比上年增长9.6%;出栏肥猪147503头、牛出栏19116头、羊出栏40466只,分别比上年增长7.1%、19.2%和17.0%;牛奶产量47吨,比上年增长74.1%;禽蛋产量425吨,比上年下降1.16%;蜂蜜产量105吨,比上年增长8.25%;蚕茧产量330吨,比上年增长39.83%。

渔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县水产品产量1791吨,比上年增加368吨,增长25.86%。

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已建成中小型水库70座,总库容10739万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14.25万亩,水利化程度达 80.8 %;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5740万瓦特,拥有农用运输车109辆,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47台、小型拖拉机545台;农村用电量2553万度,较上年下降1.58%;化肥施用量(折纯量)5981吨,比上年减0.4%,农药施用量220吨,比上年增长48.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5636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3.3%,其中:规模以上(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511万元,同比增长32.0%,规模以下工业完成现价产值52858万元,同比增长12.2%。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0757万元,增长13.6%。

工业结构明显改善。全县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5:93.5,分别比上年上升和下降6.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与规模以下工业产值构成比为6.2:93.8;轻重工业产值比为67:33。

建筑业发展加快,效益提高。受公路建设、地震恢复重建、水利工程建设等重点工程的投资拉动,全县建筑业快速发展,效益有较大的提高。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1970万元,比上年增长19.2%;实现增加值5884万元,同比增长17.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00万元,比上年增加3449万元,增长18.4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3158万元,下降11.01%;农村集体投资983万元,增长122.90%;城乡私人投资5667万元,增长70.54%。 总投资中, 国有单位投资   15296万元,增长9.05%。全年新增固定资产8875万元,比上年下降26.05%;施工项目61个,其中新开工项目53个;竣工房屋面积98283m2,其中住宅面积790421m2。

五、国内贸易

商品市场繁荣,城乡消费持续增长。受居民收入增加、消费信心增强的影响,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12万元,比上年增长13.4%。按地域分:县的零售额为13423万元,比上年增长15.4%,县以下的零售额6589万元,比上年增长9.5%。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15909万元,增长14.0%;餐饮业实现2700万元,增长25.5%;其它行业实现1403万元,下降8.7%。按经济成份分:公有制经济的零售额3684万元,比上年增长13.3%,非公有制经济的零售额16328万元,比上年增长13.4%,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81.6%。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实现3390万元,比上年下降3.5%;集市贸易成交额10261.6万元,比上年增长14.6%。

六、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境内公路通车里程1171公里。年末全县拥有各类机动车5891辆,其中:汽车931辆、农用运输车109辆、拖拉机1092台、摩托车3868辆。全年完成客运量40万人、旅客周转量2145万人公里;货运量57万吨,货运周转量2964万吨公里。

邮政电信业快速发展,电话普及率明显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079万元,比上年增长57.6%。全年报刊发行157.78万份,信函收发总量10.37万件。年末全县拥有固定电话15520部,比上年增长10.86%;移动电话13180部,增长7.15%;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14 部,增长 8.53%;互联网上网用户1451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