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姚安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8 楚雄州姚安县统计局

姚安县统计局

2004年3月20日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县发展进程中重要而非同寻常的一年。一年来,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姚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克服“非典”、干旱、地震和限电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突出发展主题,着力调整结构,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和扩大投资,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全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全县实现现价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8285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2727万元,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674万元,增长16.8%,其中:工业增加值17805万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450万元,增长10.6%;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0.3%、44.1%和35.6%;人均GDP达4087元,比上年增加351元,增长9.4%。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效。全县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分别由上年的41.4 ∶25.7 ∶32.9调整为39.5 ∶27.4 ∶33.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8.6%。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按增加值计算)由上年的6376元/人提高到7424元/人,增加1048元/人。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年末全县从业人员111604人,比上年减少5.7%。其中:单位从业人员6490人,比上年减少5.03%;农村从业人员105114人,比上年减少5.7%,其中,从事非农行业的农村劳动力19916人,占农村从业人员的18.9%。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突出,第一产业大而脆弱,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工业基础薄弱,城镇化水平低,有效需求不足,新型工业化发展滞后;财源结构单一,县乡财政增长乏力,收支矛盾更加突出;自然灾害严重,农民增收缓慢;城镇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

二、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年实现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710万元,按90不变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4.48%。其中:农业产值34693万元,增长4.02%;林业产值2571万元,增长5.58%;牧业产值14048万元,增长3.99%;渔业产值1398万元,增长16.98%。

农作物种植结构、品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222808亩,比上年减少7513亩,下降3.26%;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23203亩,比上年增加10612亩,增长9.43%;全县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比由上年的67.2 ∶32.8调整为64.4 ∶35.6。全县全年粮食总产量达7440.9万公斤,比上年增加94.6万公斤,增长1.29%。

林业有新的发展。积极实施退耕还林,造林、护林和营林成效明显。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1495亩,其中:完成退耕还林19995亩;森林覆盖率为29.2%。主要林产品产量为:核桃288.6吨,增长13.18%;板栗36.06吨,增长87.88%;花椒51.83吨,增长3.66%;松子19.01吨,增长43.47%。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达15557万公斤,比上年增长11.8%;出栏肥猪137746头、牛出栏16042头、羊出栏34580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27%、3.92%和0.65%;牛奶产量27吨,比上年下降10.0%;禽蛋产量430吨,比上年增长36.08%;蜂蜜产量97吨,比上年增长11.45%;蚕茧产量236吨,比上年增长9.26%。

渔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县水产品产量1423吨,比上年增加249吨,增长21.2%。

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已建成中小型水库70座,总库容10337万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31万亩,水利化程度达76%;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5501万瓦特,拥有农用运输车106辆、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34台、小型拖拉机638台;农村用电量2594万度,较上年增长7.7%;化肥施用量(折纯量)6005吨,比上年减2.9%,农药施用量1148吨,比上年增长12.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48893万元,按90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5.64%,其中:规模以上(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612万元,同比增长73.48%,规模以下工业完成现价产值46281万元,同比增长14.1%。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7805万元,增长16.8%。

工业结构明显改善。全县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0.44 ∶99.56,分别比上年下降和上升1.3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与规模以下工业产值构成比为5.3 ∶94.7;轻重工业产值比为58.9 ∶41.1。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25.38%,比上年下降37.1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200.3万元,比上年减少32.6万元,下降14.00%;企业亏损面为80%。

建筑业发展加快,效益提高。受公路建设、地震恢复重建、水利工程建设等重点工程的拉动,全县建筑业快速发展,效益有较大的提高。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0042万元,比上年增长18.8%;实现增加值4869万元,同比增长17.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651万元,比上年增加3156万元,增长20.3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4786万元,增长88.52%;农村集体投资441万元,下降42.6%;城乡私人投资3323万元,下降62.05%。总投资中,国有单位投资14027万元,增长106.5%,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2002万元,比上年增长38.56%;施工项目6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1个;竣工房屋面积102740m2,其中住宅面积72741m2。

五、国内贸易

商品市场繁荣,城乡消费持续增长。受居民收入增加、消费信心增强的影响,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47.5万元,比上年增长9.5%。按地域分:县的零售额11629.7万元,比上年增长4.72%,县以下的零售额6017.8万元,比上年增长20.09%。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13959.7万元,增长3.24%;餐饮业实现2150.8万元,其他行业实现1537.0万元。按经济成份分:公有制经济的零售额3250.9万元,比上年下降19.1%;非公有制经济的零售额147396.6万元,比上年增长19.0%,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81.58%,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实现3513万元,比上年增长13.3%;集市贸易成交额8954.6万元,比上年增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