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大姚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8 楚雄州大姚县统计局

大姚县统计局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县委、县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动力,积极实施“农业富民、工业强县、文化兴县、引资活县”战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克服雪灾、干旱及“禽流感”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困难,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圆满完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

一、综合

全年完成县域生产总值(GDP)实现14.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6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5.84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4.32亿元,增长10.1%。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14.0%、56.1%和29.9%,分别拉动GDP增长1.5、5.9和3.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33:36:31调整为30:40:30,“二、一、三”的产业结构类型加固调整。按公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突破5000元,达5228元(折合634美元),比上年增加764元,增长11.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5%,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1.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涨3.3%。

年末全县社会从业人员17.59万人,增长0.3%,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84万人,增长2.1%;农村劳动力15.75万人,增长0.1%。社会从业人员按行业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3.18万人,占74.9%;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76万人,占10.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65万人,占15.1%。从事非农行业的4.48万人,比上年增加2360人,增长5.6%,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25.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达2.7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7.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46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城镇化水平(生活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0.2%。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支柱产业单一,经济增长方式依然较为粗放,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农业、交通、城镇、科技教育等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企业发展融资困难,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造成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招决引资、发展非公经济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仍然严峻,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艰巨。这些困难和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切实加以解决。

二、农业

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8.33亿元,比上年增长6.9%(按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下同),其中:农业产值4.63亿元,增长7.0%;林业产值1.19亿元,增长20.5%;畜牧业产值2.45亿元,增长2.8%;渔业产值0.06亿元,增长8.7%。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6.55万亩,比上年增加0.87万亩,其中:粮食农作播种面积35.02万亩,烤烟种植面积5.66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3.07万亩。粮、经作物种植比(剔出作蔬菜销售的冬春早包谷、薯类、豆类后)为73:27,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全年粮食总产量105760吨,比上年增长0.3%,其中:夏粮28905吨,因受三月份的雪灾影响减产5.9%;秋粮76855吨,增产2.8%。油料产量1830吨,增长3.6%;蔬菜产量77934吨,增长4.7%;烤烟完成了5550吨的指令性计划及1505吨的出口备货烟收购任务,实现总产值7100万元,增长15.3%;药材产量169吨,增长98.8%。核桃产量达4129吨,增长10.0%,产值达7639万元,超过烤烟产值;板栗1820吨,增长17.0%;松籽178吨,增长6.6%;水果5767吨,增长4.8%。全年肉类总产量23159吨,比上年增长4.4%;蜂蜜产量405吨,增长13.4%;全县年末实有桑园面积10296亩,新植桑园预整地7242亩,蚕茧产量386吨,比上年增长30.4%。年末全县大牲畜存栏11.02万头,减0.6%;生猪存栏18.53万头,减0.4%;羊存栏21.47万只,增长0.5%。水产品产量506吨,比上年增长6.4%。

全县129个村(居)民委会,有129个通公路、128个通程控电话、126个通电、123个通自来水,农村通电覆盖率达96.8%(通电农户比重)。年末全县常用耕地面积25.12万亩(比上年减少595亩),其中:水田12.25万亩,旱地12.87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4.19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43万亩,农业水利化程度43.8%。有水库69座,坝塘830座,总库容8548万立方米,建成引水工程394件,水利工程已达到供水能力9846万立方米。当年供水量5563万立方米,其中:向农业供水4656万立方米,向工业供水556万立方米,向城乡生活供水351万立方米;另向水力发电供水11890万立方米。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9508万瓦特,其中排灌机械2471万瓦特,比上年增长13.3%,农机作业总面积比上年增长12.7%;农村用电量2823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3%;农业化肥施用量(折纯)8873吨,增长0.5%;农药施用量154吨,减0.6%;地膜覆盖面积8.5万亩,增长15.9%;设施农业(温室大棚)200个、103亩,增长13.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3亿元,(按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5.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7.52亿元,增长27.1%;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产值4.78亿元,增长1.9%。全部工业增加值4.66亿元,增长23.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58.9%,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1.9%。铜金属产量2.55万吨,增长26.4%;棉纱产量2137吨,增长25.9%;水电发电量3315万千瓦时(万度),增长3.4%;供电量4988万千瓦时(万度),增长12.2%;多色印刷品21.7万对开色令,增长63.2%;食盐2904吨,减7.5%。

随着地震恢复建设相继完工,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建筑工程相对减少,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8亿元,比上年减3.0%。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施工企业5户,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实现利润699元,增长110.3%;实现税金750.5万元,增长28.6%。房屋施工面积16.02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12.09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9.6%,。

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列入统计监测的39户工交商企业年末从业人员7292人,比上年增长11.6%;实现销售收入11.35亿元,增长26.3%;盈利企业24户、亏损企业15户,实现利润总额2.24亿元,比上年增长243.5%,税金0.86亿元,比上年增长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