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红河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3123万元,比上年增长47.8%,其中:基本建设完成26750万元,比上年增长69.3 %,成为影响投资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城镇私人建房2254万元,比上年增长3.7%;农村非农户(农村投资)完成投资896万元,下降26.6 %;农村私人投资3223万元,增长2.6 %。按完成投资比重划分:工业投资占24.4%;交通运输业占2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9.5%;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业占8.0%;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4.0%。全年施工项目95个,比上年下降21.5%,其中:新开工项目64个,同比增长8.5 %。“元红”二级公路红河段重点项目建设本年完成投资5910万元,累计完成投资13277万元;凹腰山I号路工程完成投资598万元;年产8000吨棕丝软垫系列项目本年完成投资2439万元。 2007年,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976万元,比上年下降44.9%;竣工产值4092万元,增长33.5%;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4485元/人。 五、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业 2007年末,全县通公路里程1212.3公里,其中:省道79.5公里、县道517.8公里、乡道521.4公里、村道93.6公里。全县拥有客运车83辆,货运车297辆。全年货运量38.5万吨、客运量43.9万人;货运周转量2514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4214万人公里。 2007年内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464万元,比上年增长8.8 %,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29万元,电信业务总量1035万元,移动通信业务总量12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6%、45.9%、-13.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720户,同比增长26.9%;移动用户36460户(含小灵通用户),同比增长22.7%。因特网用户1655户,同比增长128.0%。 六、商贸、旅游与招商引资 2007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06万元,比上年增长17.8 %。按地区分:城镇零售13412万元,农村零售8894万元,分别增长15.4%、21.6%;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2483万元,集体及股份合作经济440万元,个私经济12991万元,其他经济6392万元,分别增(降)-1.1%、18.6%、42.8%、-8.1%;按行业分:批零业12349万元、住宿餐饮业3565万元,分别增长13.9%、51.0 %。据工商报表反映,2007年全县共有个体经营户3035户、从业人员5017人,分别增长10.9%、9.2%;私营企业45户、从业人员1132人,分别增(降)-10.0%、18.3%。 全年接待海外游客221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29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 7.02万人次,创收3439万元;旅游业总收入达3557万元。以“集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文化和自然生态景观为一体,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为宗旨。旅游行业正在掀起。 2007年共引进招商引资实施项目25个,其中:结转上年项目6个,本年启动实施项目19个;实际利用县外资金29954万元。大黑公电站建设、年产8000吨棕丝软垫系列产品开发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启动建设,为我县招商引资工作开辟了极好的铺垫。 七、财政、金融及保险业 2007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935万元,比上年增长24.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17万元,同比增长19.3%;财政支出34174万元,同比增长28.0%。 2007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0828万元,比年初增长21.43%,其中:储蓄存款42965万元,增长17.19%。各项贷款余额23980万元,比年初增长21.71 %,其中:支农贷款11380万元,增长5.88 %。 2007年,各类保险公司保费收入560万元,比上年增长7.7%;各项已决赔款231万元,比上年增长21.6%。 八、教 育 教育工作全面贯彻实施《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多层次教育,培养各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综合教育改革成效显著,“两基”攻坚顺利完成,“普九”通过省级验收。 2007年末,全县共有普通中小学校103所,其中:高中1所、职业中学1所、初中13所、完小88所;共有幼儿园16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7%;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16904人,比上年增长5.1%,其中:初中在校生数15383人、职业中学在校生数132人、小学在校生数35682人、在园幼儿数4214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648人,比上年下降18.7 %,其中:初中教师566人,增长28.6%;职业中学专任教师31人,与上年持平;小学专任教师1382人,下降3.4%。县职成校年末共有各类本科、专科、中专函授班9个,在读人数185人,年内毕业124人。 九、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 2007年末,全县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8个,其中: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管理1个,电影放映1个,民族歌舞团1个,图书馆1个,各类文化站、群众文艺组织16个;文化机构从业人员64人。随着一系列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诸如“乐作舞”大赛、“哈尼十月长街宴”等活动的成功举办,全县民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2007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数18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48 张,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数0.87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05人,每千人口拥有卫技人员0.72人;传染病发病率212.2/10万人例;“五苗”全程覆盖率91.81%。 2007年末,全县广播覆盖率达94 %、电视覆盖率达 91%。共有卫星电视接收站375座,其中:县级10座,乡、村两级365座。电视发射机185部,发射功率214瓦。全年播发电视广播新闻、报道1600条,其中:被省级及以上采纳26条;州级采纳275条。 十、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2007年末,全县单位从业人员6595人,比上年下降0.15%,其中:国有单位6082人,下降2.4%;集体单位127人,与上年持平;其他单位386人,增长56.3%。以上三种类型单位人均劳动报酬分别为18038元、7828元、17160元,即分别增(降)17.2%、-15.3 %、-11.3 %。农民人均纯收入1359元,比上年增长10.0%;农民人均有粮300公斤,与上年持平。据20点200户住户年报反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5元,比上年增长8.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99元;人均居住面积23.5平方米;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64.7%降至57.7%,下降了7个百分点。 2007年全县共有福利院、敬老院14所、567个床位,年末在院人数487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51万元,同比增长19.4%,共有1280户3196人受益;全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023人,征缴医保资金950万元;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2541人,收缴养老保险基金总额539万元。社会福利与保障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