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红河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由于县委、政府对招商引资工作高度重视,促使2006年全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年完成实际到位资金27267万元,引进州外实际到位资金26695万元,引进省外到位资金10300万元。大黑公电站建设、年产8000吨棕丝软垫系列副产品开发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始启动建设,为全县下一步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支持续增长。在克服财政创收渠道日益狭窄等诸多困难,全县财政总收入继续增长,全年共实现财政总收入3169万元,同比增长16.0%,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59万元,比上年增长16.4%;财政支出26699万元,比上年增长16.4%。 金融运行状况良好。200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8327万元,比年初增长18.63%,其中:储蓄存款36662万元,比年初增长21.7%。各项贷款余额19703万元,比年初增长4.91%,其中:支农贷款10448万元,比年初增长7.77%。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2006年各类保险公司承保额为218431万元(不含人寿保险),比上年增长35.1%;保费合计为444万元,增长17.1%;各项已决赔款261万元,下降27.2%。 八、教育 2006年综合教育改革成效显著,“两基”攻坚顺利完成。“普九”通过省级验收,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26%,青壮年文盲率已降至2.1%。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16077人,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初中为14731人,增长9.9%;职业中学在校生数97人;小学在校生数35336人,下降0.5%;在园幼儿数3522人,增长9.0%。普通中学专任教师797人,增长50.1%,其中:初中440人,与上年增长67.5%;职业中学专任教师31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小学专任教师1430人,增长5.3%。 九、文化、体育、旅游、卫生、广播电视 文体事业开展有声有色。2006年末,全县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8个,其中: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管理1个,电影放映1个,民族歌舞团1个,图书馆1个,各类文化站、群众文艺组织14个;文化机构从业人员64人。全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66万元,占整个GDP的0.75%,较上年增长5.5%。随着一系列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诸如“乐作舞”大赛、县城“哈尼十月长街宴”等活动的成功举办,全县民族文化产业开始蓬勃发展。 作为我县新兴行业旅游业,在县旅游局挂牌成立不久,便以“集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文化和自然生态景观为一体”为宗旨,着力打造全县生态旅游品牌为己任,作出不小贡献。全年实现接待海外游客153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6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5.2万人次,创收2617.8万元;旅游业总收入达2664.4万元。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6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数18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48张;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数0.9张;专业卫技人员189人,每千人口拥有卫技人员0.66人;传染病发病率每10万人183.4例。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发展。截止2006年底,实现乡村全部通电视、通广播,广播为90.47%,分别较上年提高3.51个百分点,电视覆盖率达91.01%,与上年持平。共有卫星电视接收站375座,其中:县级10座,乡、村级365座。电视发射机169部,发射功率787瓦。全年播发电视广播新闻、报道2149条,其中:被省级及以上采纳34条;州级采纳433条。 十、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末,全县单位从业人员6605人,比上年下降1.4%,其中:国有单位6231人,下降1.1%;集体单位127人,下降10.6%;其他单位247人,下降3.1%。其人均劳动报酬15407元、9224元、19294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3.7%、68%、24.5%;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30人,人均劳动报酬9628元,分别较上年增长58.5%、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235元,比上年增长12.6%;农民人均有粮300公斤,与上年基本持平。据10点100户住户年报反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2元,比上年增长8.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41元,人均居住面积23.5平方米;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71.9%降至70.3%。 社会福利与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6年全县共有福利院13所,共有502个床位,年末在院人数481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94万元,同比增长24.5%,共有1309户3264人受益;全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940人,征缴医保资金869万元;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2384人,收缴养老保险基金总额453万元。 扶贫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全县共实施省州脱贫致富整村推进项目31个,村内道路硬化、改厕改厩、卫生沼气建设、产业培植、人畜饮水等各项建设已趋完成;异地扶贫开发工程解决了70户300人的移民搬迁重新生产生活问题;投入20万元资金,协调培训输出劳务人员2000余人;为鼓励农村发展副业共投放小额信贷资金206.7万元,受益农户达2000多户;全县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帮扶累计投入130余万元的物资及资金,“世界宣明会”及“爱德基金会”等外援帮扶项目共投入资金498万元,对我县全面脱贫注入新鲜活力;解决了1万人特困人口温饱问题,巩固了1万人温饱问题。 继续推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坚持打防结合,全县社会治安持续好转。2006年刑事案件立案数105件,比上年减少31件;发现受理治安案件数53件,为上年的一半;逮捕、劳动教养、少年收容教养人数75人,较上年减少12人;重大交通事故数14起,死亡人数2人。 十一、人口与计划生育 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县共有常住人口28.46万人,较上年增长0.8%,人口出生率为15.5‰,死亡率为7.0‰,人口自然增长率达8.5‰;全县城镇化率为7.8%,与上年持平。 计生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末已婚妇女育龄人数58692人,领取独生子女证人数2470人,落实各类节育措施人数47246人,分别较上年增长3.7%、24.7%、0.5%;晚婚率较上年增长16.22%,独生子女领证率为4.21%,较上年增0.71个百分点;“三术率”77.14%,综合节育率80.50%;人口出生率13.54‰,死亡率6.70‰,自然增长率6.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