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红河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县各级各部门在新一届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届一次全会精神,立足资源优势,着力结构调整,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市场繁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工作重心,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务实奋进,促使县域经济实现持续稳步增长。 一、综合 经核算,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7530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666万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9857万元,增长3.0%;第三产业增加值27777万元,增长7.8%。三次产业比重为50%、13.1%、36.9%,非公经济增加值26055万元,占全县GDP的34.6%,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农业产业化进程制约因素增多,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难度加大;工业结构单一,企业增效局面难以打开;投资融资渠道狭窄,重点项目少,用于扩大再生产投入项目更少,许多在建项目特别是一些重点项目年内长期陷入停工状态,致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大幅锐减,对GDP增长负拉动效应加大;消费理念固步不前,扩大内需以促进市场繁荣效应不明显;财政收支矛盾愈越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就业形势更趋严峻;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测算,恩格尔系数达70.3%,农民生活依旧贫困。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为巩固农业基础,促进农民增收,县委政府继续围绕棕榈、甘蔗、木薯、茶叶等支柱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及扶持力度,积极采取有效举措,着力挽回遭受自然灾害损失,促使全县农业经济持续、稳步增长。2006年共实现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59467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较上年增长6.9%,其农、林、牧、渔产值为32693万元、4626万元、18227万元、286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5.4%、15.9%、10.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60万元,比上年下降1.9%。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6721万元,比上年增19.6%。年末耕地总资源229964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75837亩,增长9.0%;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39674亩,增长23.4%,其中甘蔗面积65811亩,增长21.2%,木薯面积45660亩,比上年增长22.4%。粮经种植比例由上年的64.7:25.9调整为61.3:29.4,种植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畜牧业和渔业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农业增长的主导因素。大牲畜年末存栏数74205头,比上年增长13.0%;肥猪年出栏数113226只,增长14.2%;肉类产量11328吨,增长11.3%;禽蛋产量476吨,比上年增长22.1%。稻田养成鱼发展达59930亩,比上年增长24.8%;水产养殖面积达3847亩,水产品产量2535吨,分别比上年增长-7.1%、13.6%;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有效灌溉面积13710公顷(其中:新增100公顷);水库蓄水量(本年度最高蓄水位)3682万立方米,水利工程供水量14223万立方米(其中:供县城人饮240万立方米);农业机械总动力3.26万千瓦特,比上年增长16.4%;农业化肥施用量(折纯)4425吨,下降10.2%;农村用电量3320万千瓦时,增长24.1%。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全年实现乡镇企业营业收入18342万元,同比增长15.2%;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4835万元,同比增长15.5%;上交税金572万元,同比增长12.8%;从业人员5859人,增长5.8%。 三、工业与建筑业 受蔗糖市场价格上浮促动,龙头企业—红河糖业有限责任公司本榨季工业产值及企业效益均呈一定幅度提高,从而带动全县工业总产值以两位数速度增长。2006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6912万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轻工业13831万元,增长24.7%,重工业3081万元,比上年下降2.2%;规模以上企业产值10411万元,比上年增长24.3%,规模以下企业产值6501万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占全县工业总产值50.7%的红河糖业有限责任公司总产值较上年增长30.7%,为全县工业生产强势回升的主要因素。乡镇企业产值所占比例正日益提高(占全县35.9%,占规模以下93.4%)。 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效益喜忧参半。亏损企业亏损额17.6万元,为上年的19.5倍(其原因是上年红河县石膏制品厂未纳入规模以上统计而本年则纳入);产品销售收入9565万元,增长15.8%,产销率为92%,较上年下降6个百分点,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实现利税总额712.2万元,下降38.2%,企业盈利局面形势严峻;实现工业增加值4512万元,比上年增长23.3%。企业生产耗能10565吨标准煤,较上年下降35.0%。 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2006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5437.2万元,比上年增长93.2%;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63279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由于国家对投资领域采取宏观调控举措,2006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受影响大幅下滑。全社会累计完成投资22414万元,比上年下降32.2%,其中:基本建设完成15880万元,下降44.3%,为影响投资大幅锐减的主要因素;城镇私人建房2173万元,较上年增长2.5倍;农村非农完成投资1220万元,下降18.4%;农村私人投资3141万元,增长28.3%。在完成投资中,工业投资占17.7%,交通运输业占7.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占5.3%,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17.4%,为本年投资主导方向。全年施工项目121个,比上年下降26.2%,其中:新开工项目59个,下降49.1%。 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元红二级路红河段本年仅完成投资243万元,为上年3.4%;凹腰山I号路工程完成投资443万元,为年计划的58.5%;年产8000吨棕丝软垫棕制品厂完成投资1284万元,为年计划的34.2%。重点项目建设情况不容乐观。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2006年全县通公路里程(含省管公路)1356公里,与上年持平。全县拥有各类机动车辆2822辆,较上年增长4.5%。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265万元,比上年增长29.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74万元,电信业务总量709万元,移动通信业务总量1382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5.2%、2.9%、50.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870户,同比下降35.0%;移动用户29704户(含小灵通用户),同比增长1.8倍。因特网用户726户,增长32.5%。 六、商贸与招商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个私经济得到加强。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36万元,比上年增长15.0%。按地区分:城镇零售11619万元,农村零售7317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7.0%、0.1%;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2510万元,集体及股份合作经济371万元,个私经济9100万元,其他经济6955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6.8%、-56.3%、13.7%、27.4%;按行业分:批零业16655万元,餐饮业2281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3.5%、27.5%。据工商报表反映,2006年全县共有个体经营户2737户,从业人员4596人,分别增长15.3%、16.0%;私营企业50户,从业人员957人,分别增长92.3%、12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