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红河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8 红河州红河县统计局

2005年,我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一批结合县域资源优势的诸如藤条江流域水电资源开发、年产8000吨棕丝软垫系列副产品开发、矿藏资源风险勘探等项目被引进,全年共签约项目62个,签约金额达10570万元,累计引进州外实际到位资金4273万元(其中:省外资金448万元)。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支持续增长。在克服国家税收政策调整及农业税全面影响因

素,全县财政总收入继续增长,全年共实现财政总收入2733万元,同比增长7.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97万元,比上年下降3.5%;财政支出22940万元,比上年增长37.2%。

金融运行状况良好。2005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9170万元,比年初增长23.45%,其中:储蓄存款30126万元,比年初增长20.5%。各项贷款余额18170万元,比年初增长18.04%,其中:支农贷款9496万元,比年初增长19.45%。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2005年各类保险公司承保额为218431万元(不含人寿保险),比上年增长4倍;保费合计为444万元,增长11.6%;各项已决赔款261万元,增长41.8%。

八、教育

综合教育改革成效显著,“两基”攻坚进展顺利。“普九”成果得到巩固,围绕“两基”攻坚目标,完成了浪堤、乐育、宝华三乡的“普九”和阿扎河、大羊街、车古、三村等乡的“扫盲”任务。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62%,青壮年文盲率已降至2.1%。2005年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14521人,比上年增长20.4%,其中初中为13406人,增长19.6%;职业中学在校生数81人;小学在校生数35526人,下降1.6%;在园幼儿数3232人,增长30.3%。普通中学专任教师531人,增长8.8%,其中:初中440人,与上年基本持平;职业中学专任教师30人,下降16.6%;小学专任教师1358人,下降3.8%。

九、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

文体事业开展有声有色。2005年末,全县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8个,其中: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管理1个,电影放映1个,民族歌舞团1个,图书馆1个,各类文化站、群众文艺组织14个;文化机构从业人员64人。全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67.9万元,占整个GDP的0.69%,较上年增长16.1%。共举办职工体育运动会13次,参加人数6000余人次;“计生杯”全县计生系统职工运动会、全州政协职工运动会、全州工会系统职工运动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县体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民健身体育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工程逐步顺利实施。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4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数18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42张;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数0.9张;专业卫技人员232人,其中:各类医生152人;每千人口拥有卫技人员0.86人。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发展。截止2005年底,实现乡村全部通电视、通广播,广播、电视覆盖率为90.47%、91.01%,分别较上年提高4.46个、0.91个百分点。共有卫星电视接收站377座,同比增长1倍,其中:县级10座,乡、村级367座。电视发射机169部,发射功率787瓦。全年播发电视广播新闻、报道1357条,其中:被省级采纳17条;州级采纳458条。

十、人民生活与社会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末,全县单位从业人员6697人,比上年增长0.7%,其中:国有单位6300人,增长1.0%;集体单位142人,增长2.9;其他单位255人,下降7.9%。其人均劳动报酬13550元、5489元、15492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0%、7.9%、54.9%;私营企业从业人员82人,人均劳动报酬47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92元,比上年增长20.1%;农民人均有粮300公斤,与上年基本持平。据10点100户住户综合年报反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4元,比上年增长10.2%;人均消费支出842元,比上年下降12.6%;人均居住面积22.0平方米;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76.1%降至71.9%。

社会福利与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5年全县共有福利院14所,共有424个床位,年末在院人数325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36万元,同比增长19.6%,共有2986人受益;全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711人;参加社会保险职工人数4023人;收缴养老保险基金总额341万元。

扶贫工作成效显著。2005年,全县共实施省州脱贫致富整村推进项目26个,小康示范村项目2个;异地扶贫开发工程投入13万元,解决了230户1200人及1140头大牲畜饮水问题,对历年搬迁户提供190吨水泥用于房屋修缮,并协调培训输出劳务人员1279人;为鼓励农村发展副业共投放小额信贷资金200万元,受益农户达400户,科技扶贫投入120万元用于茶叶生产及农田建设;国内社会各界帮扶累计投入资金731.2万元,“爱德基金会”及“世界宣明会”等外援帮扶项目共投入资金338.8万元,对我县全面脱贫注入新鲜活力;解决了12783人特困人口温饱问题,巩固了11300人温饱问题。

继续推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坚持打防结合,全县社会治安持续好转。2005年刑事案件立案数136件,比上年增加46件;发现受理治安案件数104件;逮捕人数0人,较上年较少83人;重大交通事故数8起,死亡人数4人。

十一、人口与计划生育

据公安户籍人口报表反映,2005年末,全县总户数61427户,共269657人。其中:农业人口253669人,非农人口15988人;少数民族人口255965人,占总人口94.9%,其中:哈尼族207656人,占77%;彝族37883人,占14%;傣族8482人,占3.1%。计生工作成效显著。2005年末已婚妇女育龄人数56588人,领取独生子女证人数1980人,落实各类节育措施人数46998人,“三术率”79.31%,综合节育率83.05%;出生率13.08‰,死亡率6.29‰,自然增长率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