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红河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是完成“十五”计划目标极为关键的一年。全县各级各部门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委九届三次全会精神,立足资源优势,着力结构调整,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市场繁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工作重心,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务实奋进,促使县域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一、综合 经初步核算,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68504万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458万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9584万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24462万元,增长12.7%。三次产业比重为50:14:36。非公经济增加值26085万元,占全县GDP的38.4%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农业产业化进程制约因素增多,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难度加大;工业结构单一,企业增效局面难以打开;投资融资渠道狭窄,重点项目少,用于扩大再生产投入项目更少;消费理念固步不前,扩大内需以促进市场繁荣效应不明显;财政收支矛盾愈越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就业形势更趋严峻;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测算,恩格尔系数高达71.9%,农民生活依旧贫困。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为巩固农业基础,促进农民增收,县委政府围绕棕榈、甘蔗、木薯、茶叶等支柱产业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及扶持力度,积极采取有效举措,着力挽回上半年遭受旱灾损失,促使全县农业经济持续、稳步增长。2005年共实现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54039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较上年增长9.4%,其农、林、牧、渔产值为30454万元、4754万元、15282万元、251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7%、12.1%、18.9%、17.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39万元,比上年下降2.0%。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6721万元,比上年增10.7%。年末耕地总资源230315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36738亩,增长7.8%;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13146亩,增长20.5%,其中甘蔗面积54285亩,下降5.3%,木薯面积37306亩,比上年增长8.1%。粮经比例由上年的67.9:23.2调整为64.7:25.9,种植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畜牧业和渔业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农业增长的主导因素。大牲畜年末存栏数65669头,比上年增长10.6%;肥猪年出栏数99145只,增长10.1%;肉类产量10174吨,增长14.1%;禽蛋产量390吨,比上年增长28.2%。稻田养成鱼发展达48032亩,比上年增长18.9%;水产养殖面积达4140亩,产量2231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9%、20.3%; 林业生产持续增长。2005年完成木材采伐9050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5%;竹子采伐8231百根,比上年下降2.9%;完成义务植树65.75万株,比上年下降8.0%。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有效灌溉面积13610公顷(其中:新增770公顷);水库蓄水量4062万立方米,水利工程供水量14357万立方米(其中:人饮12420万立方米);农业机械总动力2.8万千瓦特,比上年增长18%;农业化肥施用量(折纯)4925吨,增长2.1%;农村用电量2675万千瓦时,增长4.0%。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全年实现乡镇企业营业收入15923万元,同比增长16.5%;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4185万元,同比增长15.4%;上交税金507万元,同比增长11.4%;从业人员5537人,增长8.0%。 三、工业与建筑业 受甘蔗下降影响,龙头企业—红河糖业有限责任公司本榨季入榨量减少,工业生产略微下滑。2005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3619万元,比上年下降2.2%,其中:轻工业10606万元,下降6.8%,重工业3013万元,比上年增长15.4%;规模以上企业产值8006万元,比上年下降12.2%,规模以下企业产值5613万元,比上年增长15.1%。龙头企业主导地位仍不可撼动(红河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厂值占全县46%),乡镇企业产值所占比例正日益提高(占全县38.8%),工业生产多元化局面逐步打开。 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改善,亏损企业亏损额17.6万元,比上年下降16%;产品销售收入8260万元,下降0.3%,产销率为100%,较上年增长14个百分点,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实现利税总额1152万元,增长6.7%,企业盈利局面大为改观;实现工业增加值3660万元,比上年下降6.8%;企业生产耗能为16259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7.8%。 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2005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814万元,比上年下降32.7%;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65512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重点项目施工进展顺利。由于县委、政府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监管力度,2005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再创历史新高。全社会累计完成投资33046万元,比上年增长31.7%,其中:基本建设完成26080万元,增长38.9%,为拉动投资快速增长的主导因素;更新改造完成1628万元;其他投资778万元,下降58%;城镇私人建房617万元,下降46%;农村集体完成投资1495万元,增长14.2%;农村私人投资2448万元,增长21.2%。在完成投资中,工业投资占9.6%,交通运输业占33.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占11.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8.2%,为本年投资主导方向。全年施工项目163个,比上年增长59.8%,其中:新开工项目114个,增长42.5%。 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元红二级路红河段本年完成投资7193万元,为年计划投资的65.4%,完成计划总投资的28.8%;凹腰山I号路工程完成投资1109万元,为年计划的110.9%,累计超额完成计划总投资的7.3%;民族体育馆自本年年初开工后,完成投资972万元,超额完成计划总投资的30.3%。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2005年全县通公路里程(含省管公路)1356公里,与上年持平。全县拥有各类机动车辆2700辆,较上年增长7.5%。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748万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39万元,电信业务总量689万元,移动通信业务总量92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8%、14.8%、39.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0574户,同比下降16.9%,固定电话普及率3.92%;移动用户10500户,同比增长39.1%。因特网用户548户,增长45.7%。 六、商贸与招商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个私经济得到加强。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62万元,比上年增长16.2%。按地区分:城镇零售9150万元,农村零售7312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6%、16.6%,其比例逐步接近;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2149万元,集体经济848万元,个私经济8005万元,其他经济5460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4.4%、-31%、25.8%、16.2%;按行业分:批零业14673万元,餐饮业1789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5.8%、19.7%。据工商报表反映,2005年全县共有个体经营户2374户,从业人员3963人,分别增长24.9%、27%;私营企业26户,从业人员425人,分别增长4.0%、-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