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建水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6年建水县实现生产总值(GDP)33.79亿元,居全州第四位,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5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12.03亿元,增长20.9%(其中:工业增加值9.86亿元,增长25.0%;建筑业增加值2.17亿元,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3.41亿元,增长14.2%。第一产业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GDP增长6.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5.8个百分点。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上年的27.2∶31.5∶41.3调整为24.7:35.6:39.7。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6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之年,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69亿元,比上年增长11.0%。粮食产量稳步增加,大部份农产品产量保持不同程度增长。 畜牧业和渔业全面丰收。全年肉类总产量达44590吨,比上年增长6.52%,其中:猪肉产量增长4.5%,牛肉增长19.6%,羊肉增长9.5%;水产品总产量达3800吨,增长12.4%。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907公顷,完成沼气池建设2624口。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21.85千公顷;水利工程年供水总量14966万立方米,为农业供水13980万立方米。 三、工业 工业生产发展较好。2006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74091万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3760万元,增长8.9%。 分轻重工业看:全县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1444万元,比上年增长17.3%;轻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2316万元,下降5.6%。轻、重工业的比重为31.9∶68.1。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2743万元,增长31.2%;主营业务收入218011万元,比上年增长27.1%;实现利税总额29802万元,增长9.3%;实现利润总额18099万元,增长7.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2006年建水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2.79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其中:城镇投资8.89亿元,增长25.8%;农村非农户投资1.51亿元,增长111.3%;农村私人投资0.88万元,增长2.3%;房地产开发投资1.51亿元,增长71.5%。 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26亿元,比上年增长850.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05亿元,增长159.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49亿元,增长127.5%。 大项目投资彰显成效。全县1000万元以上大项目37个,计划总投资达24.17亿元,占全县计划总投资的79.7%,本年完成投资7.41亿元,占年计划的57.9%。 五、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县交通运输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规范建设了客运站点,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使全县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1155万吨,货物周转量18345万吨公里;完成客运量337万人,旅客周转量33077万人公里。2006年投资3794万元,建设了农村公路18条,72%的村委会实现了路面硬化。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254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有96公里。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2006年,全县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9688万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上年增长15.4%。 分城乡看: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6805万元,比上年增长36.0%;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2883万元,下降16.4%。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57798万元,增长23.7%;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6088万元,增长29.0%;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5802万元,下降41.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虽然受调资的影响,但还是基本保持稳定。 七、旅游 旅游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了云南红河•建水建城1200年庆典暨孔子文化节,努力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2%。实现旅游总收入33364万元,比上年增长16.8%。接待人数首次突破百万人次,旅游发展指标位居全州榜首。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2006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38179万元,比上年增长24.9%。在财政总收入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1308万元,增长18.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110万元,增长21.9%。全县地方财政支出完成52233万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51175万元,增长29.6%。 金融运行平稳有序。截止200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1.8亿元,比年初增长25.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3.5亿元,增长28.6%,人均存款达6665元。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6.5亿元,比年初增长15.9%。 九、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6年末,全县中、小学共有210所,其中:完全中学5所,初级中学18所,小学187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人数29696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6379人,初中在校学生23317人,小学在校学生48757人。职业中学1所,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438人。全县有幼儿园34所,班数591个,其中:学前班362个,入园幼儿数10898人。全县有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634人,职中专任教师75人,小学专任教师2758人,幼儿园专任教师259人。全县普通中学毕业生人数9674人,其中:高中毕业1334人,初中毕业8340人;职业中学毕业生376人,小学毕业生778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2%,小学升学率98.27%,初中生入学率100.87%,初中生升学率56.12%。 文化事业稳步推进。2006年末,全县有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14个,县、乡举办展览35个,组织文艺活动101次;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艺术表演场所1个,演出170场,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0.3万册,有电影放映单位8个。 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2006年末,全县广播电视行政管理机构1个,乡广播电视站13个,通广播的行政村141个,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9.02%;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6.3%。 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06年,全县体育人口达190840人,中小学体育达标率达99.09%。系统行业内部开展了43次竞赛,乡镇开展了14次比赛活动。全县向上级输送运动员13人。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6年末,全县户籍人口为506525人,出生人口6342人,死亡人口324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6‰。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6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787元,同比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2473元,增长11.6%,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2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