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广南县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运输邮电仓储业增加值2909万元,比上年增长7.6%。 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县个私经营户3802户,从业人员18190人,营业总收入50238万元,上缴税收1035万元。 七、对外经济与旅游业 横向经济协作和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县域投资环境得到改善。由于认真搞好项目储备工作,大胆实施“走出去”战略,成功举办“八宝米”交易会,积极参与中国“特产文化节”,招商引资收效显现,经济技术合作有新的起步。全年引进项目32个,协议资金10843万元,实际到位资金2929万元,比上年增加1696万元,增长137%。加强与上海南汇县对口帮扶协作,达成对口帮扶项目17个,争取援建项目资金90万元。 旅游业着力培植八宝山水和坝美“世外桃园”景区,投入110万元资金加强了景区景点建设,圆满承办了第二届昆明国际旅游节八宝分会场活动,并在景区多次组织极富民族特色的地方文艺活动,进一步提高景区知名度。2001年,八宝、坝美两个景区共接待游客3600余人次,旅游总收入32.4万元,比上年增加10.8万元。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1年,全县各乡(镇)虽受不同程度的洪灾侵袭,农业四税征收入库困难,但通过努力,最大限度降低了灾情对农业税收的影响。由于“九五”期间部份财源建设项目发挥效益,逐步增强了县乡财政的实力和发展后劲,财政收入有所增长。全年全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446万元,增收204万元,比上年增长4.8%。财政总支出25246万元,比上年增加6311万元(其中:专款支出9112万元,比上年增3959万元)。 金融部门以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和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为前提,认真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调整信贷结构,增加有效投入,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传导作用。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7006万元,比年初增加5714万元,增长11.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524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1.8%。各项贷款余额58337万元,比上年末增加8204万元,增长15.1%。从贷款投向看:①全县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为10739万元,比年初增2297万元,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23%;②个人短期、中长期消费性贷款余额4931万元,比年初增加3483万元,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42.45%。 确保了部份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的需要,支持了县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农网改造、交通、市政等项目的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全县各项保险费收入736万元,比上年增加4万元,增长0.5%,其中:人寿保险费收入310万元,财产保险费收入426万元。已决赔款234万元,其中:人寿险赔付83万元,财产险赔付151万元。 九、科技、教育 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加大。结合我县重点产业实施科技试验示范推广项目,突出科技兴农、科技兴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三个特点,积极做好项目研究、实施科技扶贫,加大成果转化试验示范和科普工作。科技对农业、工业和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分别比上年提高了0.3、0.7、0.5个百分点,分别为33.5%、34.2%和26.4%。 教育投入力度加大,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果,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6.6 %,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60.3%,在校小学生辍学率为5.7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9.21%。普通高考录取302人(不含电大生),重点本科283人,中考19人。在录取总数中,文史类80人,文科外语20人,文科艺术29人,文科体育2人;理工类161人,理科艺术2人,理科体育8人,录取率46.2%,比去年提高5.2个百分点。录取率有上升,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十、文化、广播电视、卫生、体育事业 文化事业以“历史文化名城”和“千里边疆文化长廊”为重点,“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完成投资245万元,完成计划的70%;积极组织文化“三下乡”活动,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坚持“依法治县”与“以德治县”想结合,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对文化市场的清理整顿,全年共查处非法盗版音像制品450本,非法书刊162册,清理10户不合格的电子游戏室。 广播电视事业有了长足发展。“211”工程进展顺利。全县新建卫星接收站57座、单收站150座,完成八宝、南屏等8个乡(镇)光纤网建设,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82%,比上年提高 百分点。 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全县卫生机构26个。共有床位492 张;卫生技术人员586人,其中医生395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58人,妇幼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6人,乡镇卫生院20个。 体育事业围绕《全民健身纲要》,结合实际,组织了“元旦万人健身长跑”,庆“七一”中老年文艺表演等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 2001年,全县年末总人口732932人,年内出生人口10201 人,出生率14.0‰。当年死亡人口4634人,死亡率6.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6‰。全县年末人口中,乡村人口705076人,少数民族人口456112人,分别占有96.2%和62.2%。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全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增长 %。农民人均收入651元,增长5.0%,年内解决了2550 人的温饱问题。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年末全县居民储蓄存款35524万元,比上年增11.8%,人均储蓄存款485元,比上年增长10.7%。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逐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2.5 平方米,比上年增22.1%;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3.7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9%。 社会福利事业及社会救济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县有敬老院 2个,收养孤寡老人16人。全年共发放救济款499.6万元,其中:救济粮款121万元,籽种、化肥款30万元,房屋修善款348万元,寒衣补助款10万元,洪灾救济款467.5万元,火灾救济款32.1万元。全年安排救济粮100.83万公斤。救济工作帮助灾民和贫困户渡过了难关,基本解决了五保老人吃、穿、住等基本生活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