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凤庆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中共凤庆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第一要务,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凤庆生产总值12.78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5.65亿元,同比增长6.6%,第二产业2.93亿元,同比增长26.5%,第三产业4.2亿元,同比增长6%。 回顾一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小,工商企业量少,质弱,综合经济实力不强;二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三是基础设施仍然滞后,融资渠道狭窄、单一,制约建设和发展因素多;农业、农村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四是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动力,切实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面对历史上罕见的重大旱灾等困难,发动全县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千方百计推动农村工作健康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不断深入,农业产业化步伐健康发展,种植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茶叶、泡核桃、甘蔗、畜牧、烤烟等支柱产业得到巩固和发展,19个“三村”示范建设成效突出,农业、农村工作跃上新的台阶。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80712万元,实现增加值5.65亿元,同比增长6.6%。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940万瓦特,同比增长2.98%,大型农用拖拉机1170台,增加222台,小型农用拖拉机340台,减少126台,农用运输车623台,减少54台,农用灌溉总动力74.81万瓦特,与去年特平,累计有效灌溉面积达21.405万亩,水利化程度达23.8%,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4万亩。 乡镇企业持续发展,年末乡镇企业总户数达11120户,同比增283户,增长3%,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90334万元,同比增长15%,增加值15996万元,同比增长12.5%. 二、工业经济 完成工业区规划并启动建设,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加强对工商企业的服务、管理、引导,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4891万元,同比增长37.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6532万元,同比增长25.14%。 三、投资和招商引资 把投资作为推动凤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改善投资结构,发挥投资效益的公共性和基础性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年内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5亿元,比上年增长39.11%,其中招商引资10557万元,比上年增长31.76%。 四、交通运输及邮电 交通事业蓬勃发展,交通环境不断改善,全县拥有公路总里程2783公里,其中:柏油公路125公里,弹石公路437公里,全县13个乡镇,平河村开通客运线路,城区开通两条公交线路。年末拥有客车97辆(公交车6辆),客位1843个,货运车438辆,吨位达2190吨,拥有小汽车1634辆。 邮电通讯业迅速发展,网络传媒业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县完成邮电业务量3254万元,比上年增加19.37%,全县年末有固定电话23879部,每百户居民拥有固定电话23.43部,移动电话达28000户,每万人拥有移动电话657部,比上年增长16.49%。 五、商贸、饮食、旅游 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80万元,同比增长9.93%,其中:商品零售额26240万元,增长9.85%,饮食业零售额4705万元,增长10.50%,工业零售额2009万元,增长9.01%,农民对非农的零售额6290万元,增长10.06%。 旅游业起步良好。年内全县接待县外游客30.4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280万元。 六、财政、金融 稳步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完善。全县实现财政收入7882万元,增长6.82%,其中:中央税收收入1602万元,增长6.23%;地方税收入6280万元,增长6.97%;财政支出25079万元,增长1.21%。 金融业务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年末县内有金融机构5个,各项存款余额达到87312万元,增长13.58%,其中:城乡居民存款65417万元,增长13.75%;各项贷款余额达119725万元,增长17.17%,其中:短期贷款36003万元,减少11.7%,中长期贷款达83722万元,增长42.63,贷款总额中房地产贷款达22732万元。 七、个体、私营经济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年末,全县个体、私营经济注册户达3297户,其中:私营企业165户,从业人员达4093人,个体户3132户,从业人员达4698人。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 认真落实科教兴县战略,不断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使科技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增长的重要途经。年末,全县有县乡两级科普协(学)会25个,会员达4130人,有科普文明村86个,实用技术培训890场次,参训人员4.45万人次,举办科普展览201次,参展人数达6.8万人次。 认真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不断优化组织教育资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后,全县有各类学校总数354所,全县有教职工3440人,有各类学校专任教师3289人,有各类学校班级2170班,有在校学生数6022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4.8%。 年末,全县有文化馆站14个,图书馆1个,馆内藏书56000册,有县级茶文化艺术团1个,老年体协和茶乡老年艺术团各1个,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演活动,使茶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弘扬,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年内新组建了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全县有卫星地面接收站273座,13个乡镇的63个村(社区)开通有线电视,有线电视用户达1.8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5%。 全县有医疗机构44个,其中:医院15院所,有病床位390张,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人员517人。卫生技术人员451人。其他医务人员53人。有村医327人。有私人诊所26所,个体医务人员70人。 九、人民生活及社会保障 全县183个村全部通公路,通电话,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人均生产总值3050元,同比增16.06%,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11740元。抽样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86元,同比增9.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26元,同比增10.78%。 社会保障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县有2472户,5501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达4018人,其中农村2800人,全县有13387人参加医疗保险,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