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凤庆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8 临沧市凤庆县统计局

凤庆县统计局

二○○七年三月

2006年,县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紧扣“围绕一个目标,推进三化进程,展现两大特色,提升五大支柱,培植四个后续优势产业,实施六大工程,构建和谐凤庆”的发展思路,开拓创新、顽强拼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超额完成了“十一五”开局之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县内生产总值14.9亿元,占年计划的106.6%,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6.5 亿元,增长10.8%,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6亿元,增16.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8亿元,增11.5%。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十五”末的44︰23︰33调整为44︰24︰32。

但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速度不够快,人均占有经济量小,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规模小,发展步伐仍需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财源渠道狭窄,收支矛盾突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任务艰巨;贫富差距有进一步扩大趋势等。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坚持贯彻和解决“三农”问题,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按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要求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在以“三村”工程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推动下,优质农产品生产、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基础建设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茶叶、泡核桃、甘蔗、畜牧、烤烟等支柱产业得到巩固和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完成农业现价总产值9.5亿元,实现增加值6.5 亿元,增长10.8%。

农业生产经营条件进一步改善。至年末,全县拥有拖拉机1844台,其中大中型农用拖拉机达324台,小型农用拖拉机297台;排灌机械110台, 农业机械总动力达8675万瓦特,比上年增8.5%;累计有效排灌面积达9850亩。全县年内化肥使用量35890吨,增5.78%,薄膜使用量239吨,增0.01%,农药使用量185吨,与上年持平。

二、工业和建筑业

认真贯彻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工业技改力度进一步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实现工业总产值5.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个体、私营经济迅猛发展,非公经济企业达3413户,从业人员8902人;完成增加值4.41亿元,比上年增长24.3%。

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

2006年,全县拥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3个,实现总产值1.43 亿元,比上年增长49.0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10.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2%,房屋竣工面积6.4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6%。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全年共争取到国家、省、市下达项目41个,资金832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9.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再创新高。年内共推介招商项目36个,签约项目10个,达成意向10个,协议资金7.68亿元;实施18个,实际利用资金1.66亿元,增长138.5%。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交通环境不断改善。全县通公路里程达2783公里,其中柏油公路125公里,弹石公路437公里。年末拥有客车96辆,客位1739个,货运车392辆,拥有小汽车2079辆,摩托车8284辆。

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了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收入4491万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邮政收入291万元,比上年增13%;电信业务收入1300万元,比上年增8%;移动电话业务收入达2900万元,比上年增15%。年末固定电话发展到3万部(含小灵通),比上年末增长10%,移动电话用户达4.7万户,比上年增15%,固定电话普及率7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11部/百人,互联网入户数达1500户。

五、商贸、饮食、旅游

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798万元,比上年增长 15.25%,其中:商品零售额29625万元,增长15.88%,饮食业零售额5244万元,增长13.29%,工业零售额2510万元,增长13.01%。

旅游行业发展良好。年内接待县内外旅游2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41万元, 比上年增长3.58%。

六、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县实现财政收入8575万元,增长8.8%,其中:中央税收收入1810万元,增长13.05%,地方性税收收入6765万元,增长7.72%,财政支出突破3亿元大关,达3.65亿元,增长45.54%。

金融系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金融政策, 金融风险意识明显增强,运行稳健。年末县内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10384万元,比上年末增长26.4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77853万元,增长19.1%。年末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134834 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2.62%,其中:短期贷款56568万元,增长57.12%,中长期贷款达78266万元,降6.52%,货币净投放量22716万元, 比上年减少5.36%。

七、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

认真落实科教兴县战略,科技工作进一步强化。截止年底, 共有县乡两级科普学会、协会24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71 个,有科普文明村131个,科普富民示范村2个。全年累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2050期,培训人数117602人次;举办科普宣传活动186场次,印发科普宣传资料74711份,科技咨询服务人数28560人次,举办科普讲座23场次,制作科普展板112块,展出122次,放映科普影视节目368部。招收“农函大”学员500名;开办绿证培训班21班,培训学生1070名。

教育综合改革成效明显,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组合,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目前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学校540所,其中:高中:高完中2所,职教中心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农村初级中学23所,村完小208所,初小92所,一师一校210所, 幼儿园3所。全县有教职工4200人,有各类学校专任教师3377人,在校学生人数6321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9%。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5年。

全县拥有文化馆站13个,图书馆1个,馆内藏书4.45万册;有县级茶文化艺术团1个,老年体协和茶乡老年艺术团各1个,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艺演活动,使茶文化、民间文化得到了弘扬,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有电视转播发射台272座,13个乡镇的62个村(社区)开通有线电视,有线电视用户达18700户,广播覆盖率达92%, 电视覆盖率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