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江城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8 普洱市江城县统计局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县建筑业由于李仙江梯级电站、营盘山水库东城区开发投资、城乡私人建房投资的拉动,促进了建筑市场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7%,其中住宅施工面积3.2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5万平方米,下降26.6%,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5万平方米,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0416万元,同比增13.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65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19.9%;全县拥有民用汽车1100辆,比上年增加204辆,货物运输量达24万吨,比上年增4.3%;旅客运输量24.5万人,比上年增6.5%。城市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出租车47辆,城市公共交通车9辆。邮政业务方面,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05万元,同比增27.3%。全年订销报纸472834份,同比减16.4%;订销杂志29144件,同比减53.2%,收寄函件52397份,同比减56.9%。年末邮政储蓄余额达4138万元,同比增15.1%。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全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增加值122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13.5%。

信息传输业快速增长。全年全县年末固定电话及移动电话达到45350户,比上年增长77.6%。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5000户,同比减0.2%;移动联通用户30350户,同比增110.5%。全年完成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业务总量2868万元,比上年增8.9%。

批发零售餐饮业:随着职工工资普遍增长,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消费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城乡社会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268万元,同比增14.1%。按销售地区分:城市实现零售额11351万元,增长15.2%,农村实现零售额4917万元,比上年增11.6%。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69.3万元,减15.4%;集体及股份合作经济实现零售额717.7万元,增31.1%;个体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15076.1万元,增长13.2%及;其他经济实现零售额400.9万元,增长17.1%。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2738.3万元,增长10.2%;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243.7万元,增长29.6%;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286万元,增42.2%。全年批发零售餐饮业完成增加值504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10.4%。

金融保险业:全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1842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0.1%。

金融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65443万元,比年初增20.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3840万元,比年初增26.4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35689万元,比年初增6.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14775万元,比年初增11.6%;中长期贷款为20914万元,比年初增3.5%。

保险业务下滑。年末,全县有保险公司2家,全年保费收入451万元,同比减38.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3万元,同比减58.6%;人身险保费收入308万元,同比减21.0%。全年保险金总额为62509万元,同比减24.4%;其中:财产险保险金额为11239万元,人保险保险金额为51270万元,分别下降了56.7%、9.6%。已决赔款为66万元,同比减68.7%。

三、对外开放。

进出口:对外经济贸易取得新进展。全年实现贸易进出口总额(人民币)1266万元,比上年增长40.7%,其中进口704万元,比上年增235.2%,出口562万元,比上年减18.6%。

经济技术合作: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加强与老挝、越南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思茅力量生物公司与老挝约乌县签约替代种植粮食,江城雷霆经贸有限责任公司与老挝合作开发煤矿,带动全县对外经济的合作与交流。全年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34个,累计到位资金88967万元。

四、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经济:非公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年末全县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2774户,比上年增1.5%,其中个体户2715户,同比增1.2%,私营企业59户,同比增15.7%;从业人员7527人,同比增25.1%,其中:个体户4130人,同比增2.7%,私营企业3397人,同比增70.5%;注册资金21130万元,同比增14.7%。全年非公经济上缴税金2983万元,同比增74.8%,占全县各项税收总额的69.3%。

五、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科学创新步伐加快。全县全年共有各类科技人员总数1864人,其中农牧科技人员204人。全年共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数824期,42299人次。科技三项费用支出30万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9%,比上年提高了0.74个百分点。

教育: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继续深化教育改革,贯彻执行中小学义务教育制度,落实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和农村独生子女“三免费”政策,强化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年末全县有小学校数46所,在校学生10130人,专任教师54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8%,升学率95.40%;现有普通中学7所,在校学生6043人,其中高中生1037人,初中生5006人,有专任教师373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31.11%;有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368人,专任教师17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教师8人;有幼儿园5所,在园幼儿数1157人,有教职工人数55人。全年扫除青壮年文盲1353人;当年高考上线167人,上线率达50.8%。

文化: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年末,全县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3.97万册;有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8个,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0个,放映场次1429场次,观众人次21.44万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加快,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为92%,电视覆盖率为95%;年内《江城报》发行2.64万份。

卫生: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含服务站、门诊)18个,床位185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56人,其中执业医师109人,执业助理医师19人,注册护士70人,检验人员15人,其他技术人员127人。全县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重大疫情信息网络四大体系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工作取得新成效,城乡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医疗卫生需要明显增强。

六、人口、计划生育、资源和环境保护。

人口:人口继续保持增长。年末,全县常住人口达到118500人,比上年增900人,增长0.8%。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2‰,下降2.9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5.47‰。同比下降2.49个千分点,人口自增率6.53‰,下降0.5个千分点。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01428人,同比增2.8%。

计划生育: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认真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全面落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年内农业人口新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达195户,全县已婚育龄妇女21772人,采取各种避孕节育措施19014人,综合节育率为87.33%,长效节育率为83.65%,计划生育率为95.63%。